一部工农干部带领人民群众闹翻身的时代壮歌 ——读长篇报告文学《草根书记》感悟

唐树华

春节期间,朋友捎来一本长篇报告文学,书名《草根书记》,作者是夏学海先生,我的老朋友。这本书写的就是我的家乡故事,也许是乡言乡事乡亲吧,我如饥似渴地阅读,如食节日大餐。

夏先生出生在《草根书记》描述的六七十年代,经历了挑河治沙的艰苦岁月。所以,他的笔下饱含深情的过往、体会和感慨,留下了那个时代的深刻烙印。也正因为如此,他写起来得心应手,无论人物思想、事件经过、时代背景,时间脉络都梳理得清清楚楚,一目了然。

全书用大量的笔墨描写苏北“张黄六运”的“穷”,书写如何拔除穷根子,兑现共产党对老区人民的庄严承诺,这是一部党的工农干部带领人民群众闹翻身、栽富苗的时代壮歌。

穷根在哪里?

用一段简单的文字概括那一段不平凡的岁月显然是远远不够的,那些精神面貌也是难以表达的。那么,铺开书本看看作者对那一幕幕峥嵘岁月的回忆链接吧。

20世纪六十年代,张黄六运到底有多穷?也许现在年轻人没有直观印象, 《草根书记》一书描述的凄凄惨惨,清清楚楚。套用电影《焦裕禄》风沙滚滚,大雪纷飞,火车站上携儿带女,逃荒要饭的场景述说响水的穷困一点也不为过。响水是穷出名的,号称“苏北兰考”。

穷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作者用科学的观点溯流徂源,天灾人祸是不得不提的因素。天灾就是冰雹、旱涝、海啸、瘟疫和蝗虫。我搞了40多年气象,响水的气象灾害闻名世界,是全国著名的、被气象专家喻为“冰雹之乡”“暴雨之城”的地方。冰雹大得惊人,拳头大是常态,个别有碗口大,到手的粮食往往被一场冰雹砸得精光。农村流传这样一句顺口溜:“黄圩到陈沟,十年九不收,夏季回家转,冬春往外溜。”人祸就是黄河泛滥,1185年黄河夺淮。宋高宗建炎二年(1128年),东京留守杜充于河南滑县人为决堤,遂使黄河东决,夺泗夺淮,汹涌澎湃的黄河之水流经徐州、淮安,最后穿过响水的云梯关流入黄海。据《响水县志》载:1779年、1808年、1849年响水三次大决口,黄水漫溢。三、四、五、六套均决口,堤北之河汊港削成平陆。

黄河泛滥带来滚滚黄沙,覆盖万顷沃土,富含有机质的土壤沉埋地下,种下的种子出不了芽,出了芽的扎不了根,从此给此地人民蒙上了灾难。

这本书用全景式镜头,俯视、推拉般展现了位于江苏东北部沿海,废黄河入海口沿线的一片盐碱荒滩。呈现在读者眼前的是“自然多恶,百姓心劳形困,饥不得食,寒不得衣,饮苦食毒,牛衣病卧”的凄惨景象。“穷”字贯穿于全书,且穷也闻名,你听,这里的人民哀怨的调侃:“小小张黄六,直通华东局,穷得叮当响,中央也明白。”

面对如此恶劣的自然环境,有人提出让这块土地上的百姓迁徙,像当年“洪武赶散”那样移民。陆玉山是生于斯长于斯的本土人,对这片土地怀有深情,这里的黎民已经有了多次背井离乡的痛楚,再也不能让他们流落他乡了。当年,陆玉山在这一带担任区委书记,为了支援淮海战役,带领人民群众勒紧裤带子,冒着生命危险把粮食、军鞋及柴火送到前线。现在,共产党得天下了,更要得民心呀!

于是,上级党委把这一重任落在了《草根书记》陆玉山身上。他从担当张黄六工委书记那一天开始,就带领工委一班人排兵布阵,深入调查研究,从实际实践出发,力排众议,在苏北的“兰考”大地上,打响了一场没有硝烟的“淮海战役”,展开了声势浩大的治沙、治水、治碱、垦荒拓土栽富苗的人民战争。

共产党人的使命担当

作者于细微处,以缜密的逻辑结构,书写工农干部陆玉山的成长道路,记述了他由朴素的小农思想升华为忠于党、热爱人民的理想信念,灵魂之蜕变,使他成为执政为民的党的好干部。

穷,不是共产党的代名词;穷,也不是社会主义。哲学告诉我们:事物往往由量变到质变。用老百姓话来说,“穷急头了”自己就必须起来革命,那就是与老天爷、大自然斗争。

刨穷根、闹翻身、栽富苗必须从根本抓起。陆玉山带领一班人形成了共识。那么怎样唤醒这块沉睡的土地,换掉人们的旧脑筋,让这不毛之地的稻花飘香呢?陆玉山善于跟农民交朋友,他听说康庄公社新北乡一个叫汪文标的老农,在盐碱地里开沟换土试种棉花、小麦获得成功,喜出望外骑自行车前往讨教。原来,盐碱地可以通过浇灌淋盐去碱,他如获至宝积极推广。

全书用浓重的笔墨,描写了陆玉山带领张黄六人民治沙引水,改天换地、声势浩大的场景。在上百里的挑河工地上,清一色的颜色,那是灰色的:灰土地,灰色天,灰色的脸,分不清男女,只有每个生产大队的旗帜是红色的,拔穷根的心是红色的。他们憋了一口气,就是拔除穷根子。涌现了父子、兄弟模范。“三个铁姑娘”推土拉车的照片还登上了《新华日报》,其中就有当上了女县长的魏福宝。

为了唤醒这片荒凉的土地,陆玉山一群共产党人在科学面前“俯首甘为孺子牛”“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为人民服务精神令世人叹服。他躬耕乡里,与农民不无二样。他熟知土壤性质,全县的土壤结构、沙土、壤土、油夹沙土了然于心。水稻何时落谷、何时插秧、何时分蘖、何时烤田等等,他都悉心毕力,乡亲们称他“陆稻人”。

为了战胜自然灾害,1977年,陆玉山带领气象人员几上南京,邀请南京气象学院教授来响水攻克“冰雹预报难关”。他陪同专家走村串户,了解老农看天经验;实地察看地形、河流、田地。得出结论:响水多雹与下垫面(土壤)植被、绿化稀少及耕作制度有关,影响了小尺度的气候调节。5位教授坐阵响水半年,终于研发了“冰雹发生路径与预报方法”,大大地提高了预报准确率。当年,盐城专区行署批准成立“响水县土火箭厂”。就在那时,公社有气象哨,大队有消雹队,轰轰烈烈地全民消雹运动风起云涌。再则,通过植树造林、改旱作为水种的耕作制度,种植绿被等调节小气候科学系列活动,冰雹灾害逐年减少,进入21世纪后更是廖寥无几。

为了战胜自然灾害,陆玉山和知识分子交朋友,不耻下问。我们气象站有三个毕业于南京大学气象系的大学生,来自上海、杭州。由于家庭成份不好常常谨小慎微,唯唯诺诺。陆玉山经常来到值班室,与他们促膝谈心,打牌娱乐。汛期关键时刻,建议县委常委会到气象站开,现场办公。后来,在与知识分子的交往中,他的气象知识非常丰富,24节气、气象农谚与气候关系、农业生产关系,比一般气象、农业专家还要精明。许多人问陆书记是哪个大学毕业的,他戏说是“地球大学烂泥系毕业的”。

执着的信念追求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用诗人艾青的《我爱这土地》类比陆玉山治水克沙再也形象不过了。我再次从《草根书记》读懂艾青抒情时的心境,也读懂了陆玉山等共产党人的执着精神,理想信念和终生追求。

我一直在寻找一个答案,他为什么这么执着,一心扑在这荒凉的土地上;我一直在寻找一个答案,他为什么那么深情,厚植这片土地;我一直在寻思,已经离开了穷乡僻壤到省城为官了,为何还要叶落归根。后来,官越当越小 ,从省里的正处级到县委副书记、到张黄六工委书记到南河公社书记。顾及不了家庭,老婆病故,连儿子结婚他都没回家。可他不在乎,这样一个“工作狂”让我迷茫。诚然,我想从《草根书记》的字里行间,找到答案。苦难的张黄六人民,饱受战争痛苦,勒紧裤带支援新四军,解放后的共产党又怎能忘记他们呢?这也是陆玉山为党奉献的缘由吧。

陆玉山返回张黄六治沙改水,源于为人民服务的本质精神,融入骨子里的坚强信念。小时候的陆玉山和母亲在地里挖野菜,好奇地问:“妈妈,我们家怎么这样穷,连一块地也没有呀?”母亲回答:“三子,我们家从来没有地,这是命里该派(方言,命定的意思)的呀。”“等我长大后,一定要赚很多的钱,去买一片很大很大的土地。”一个13岁的孩子,对土地的渴求是如此地强烈。而这朴素的渴望,也是他一生对土地承载生命的启蒙。所以,他一辈子也离开过土地,“走惯了烂泥地,盘熟了盐碱地”。

1946年10月10日,由陆玉山带领的黄圩二百多人组成的民运支前队奔向战火纷飞的涟水,支援战斗。1948年11月6日,陆玉山担任黄圩区委书记,他征集军粮、组织担架队,带领民工团支援淮海战役。然而,革命胜利了,老百姓还是食不果腹,这样对得起流血牺牲的人民吗?成千成万的英烈流血牺牲是为了什么?不就是为了劳苦大众翻身得解放,有土地嘛!这是贯穿于《草根书记》全书的一根金丝线!

在上个世纪那个特殊年代,陆玉山一身正气,刚正不阿,表现了共产党员的高尚气节。不畏浮云遮望眼,心底无私天地宽啊。他坚定为人民服务的信念始终是共产党永恒追求,人人有大错小错,但是为民服务根本不会错。所以,在那个特殊时期,他抱定一个目标,就是死也不能丢掉共产党人的气节、理想、信念。因为坚定的人格与血性在炮与火的洗礼中,已然融化进骨子里了。

《草根书记》用浓重的笔墨,多视角,多笔触复原了工农干部陆玉山的朴实形象。一身灰布中山装,一双解放鞋,一只黄饭包,一辆破旧自行车,出没在青纱帐里,田间小道。有一次下乡,看到小秧落田粪水不匀,村妇嫌脏,陆玉山撸起袖子在粪桶里搅和,随后一勺一勺撒泼稻田。接着,他又和插秧的妇女打赌比赛,看谁插得又快又直,赢家当然是他。一个个妇女惊讶地眨眨眼:“乖乖这是哪路派来的神仙呀?”事后才知道他是县委副书记——陆玉山。

陆玉山睿智、诙谐、幽默,充满着革命式的乐观主义精神。作者铺叙他出口成章,押韵对仗,尽管带一点土味、都是农村的大白话、顺口溜,但是富含哲理,耐人寻味,令人信服。听他讲话、作报告妙趣横生,一点也“不充愣”(即打瞌睡)。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陆玉山的执着就是抱定“盐碱滩上稻花香,百姓日子赛天堂”。所以,他“弱水三千只取一瓢”,这一瓢水就是长江之水,浇灌荒滩盐碱之水。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陆玉同和巴根草一样,深深扎根土地,散发出泥土的芳香,彰显出平凡而顽强的生命力。草根是阳光、水和土壤共同创造的生命;草根看似深藏不露,但却生生息息,绵绵不绝;草根舒展的绿叶不会长成参天大树,但却因植根于大地而获得永生。野草富有民众精神,草根性具有强大的凝聚力,更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繁殖力。这也是作者用“草根书记”誉称陆玉山的要义吧。

陆玉山率领的张黄六工委,以及后任的历届响水领导班子的领导下,以不服气、不服输的气概,把人民的温饱作为矢志不渝的追求。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如今天张黄六地区沟成河,水成系,田成方,水稻亩产一千六百斤以上,小麦平均亩产达一千斤以上;放眼望去,黄河故道两岸绿林树海、花团锦簇、瓜果飘香。

让人欣喜的消息是2020年响水终于宣布“张黄六”人民全部脱贫致富,踏上小康新征程,可喜可贺!

                                                


作者简介:唐树华,江苏响水人,工程师。盐城市作家协会、散文学会会员。喜欢用文字记录生活,抒发情感。有散文、报告文学、诗词、通讯等百余篇发表在中国气象报、江苏气象、扬子晚报、盐城晚报、湖海等纸质媒体和文学网站、公众号。有散文诗歌收录《响水英才》《最美响水散文集》《跨越》,改革开放40年《散文集》《诗歌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