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良文
暮色像融化的焦糖,缓缓漫过湖南路的青石板路,在鸡鸣汤包湖南路总店二楼的一间包厢内,我和老友夏学海与张家军相对而坐,听他讲述创业路上的故事。暖黄的灯光下,竹制吊灯在餐桌上投下细碎的光影,仿佛撒落了一地的金箔。墙上嵌着的老照片里,鼓楼食品商店的招牌泛着岁月的黄晕,像一位沉默的老者,静静诉说着往昔的悠悠岁月。
正谈得兴起,江苏省食文化研究会几位会长的到来打断了我们的漫谈,张家军赶忙起身张罗晚餐。在汤包店晚餐,怎能少了汤包这一重头戏?不一会热腾腾的各色汤包陆续上桌,每个汤包都俏皮地底朝天地卧在竹屉里,蒸腾的香气裹挟着醇厚的鸡汤味与鲜肉的鲜香,像一个个活泼的小精灵,瞬间弥漫了整个空间。“尝尝看,这是我们最新研发的蟹黄汤包,还有经典的鸡汁鲜肉汤包。” 他笑着招呼我们,那眼神里,满是自信和期待被认可的热切光芒。
汤包各具特色,白的如小巧玲珑的白玉灯笼,绿的似晶莹剔透的玉石圆球,褐色的犹如巧克力弹丸,。轻轻咬开汤包薄如蝉翼的面皮,滚烫的汤汁便迫不及待地在舌尖散开,咸中带甜,甜中透鲜,层次丰富得仿佛奏响了一曲味觉交响乐。那熟悉又惊艳的味道,好似一把神奇的钥匙,瞬间打开了记忆的大门,让人仿佛穿越回了记忆中烟火气十足的老南京。
品尝着美味的汤包,张家军打开了话匣子,聊起了湖南路总店背后的故事。“当初决定投资 2000 万在这里开店,所有人都反对。” 张家军目光望向窗外渐渐亮起的街灯,语气中带着一丝感慨,“那时候的湖南路,因为修路建设沉寂了许多年,人气散失,周边的商铺大多冷冷清清,像一个个垂头丧气的孩子。大家都觉得风险太大。” 他顿了顿,眼神坚定起来,像点燃了两簇小火苗,“但我坚信,这个地方能火。新街口是全国人的,夫子庙是外地游客的,而湖南路是南京人的。这里承载着老南京人的记忆和情怀,南京人逛完玄武湖,顺路到湖南路吃个小吃,多惬意的事儿!就像在自家后院,享受一份独有的温暖与满足。”
为了打造这家总店,张家军倾注了无数心血。从苏州请来非遗工匠进行装修设计,将老南京的市井元素巧妙融入现代风格,青砖墙与玻璃幕墙相互映衬,复古又时尚,宛如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一整面墙上的老南京话“阿是啊”,“多大事”,让人倍感亲切又忍俊不禁。
菜品研发上,他带领团队反复试验,从原先的 30 多道扩展到 100 多道,还特意邀请非遗师傅把控品质。“这里是代表南京城市面貌的门店,从‘硬件’装潢到‘软件’菜品,都得做到最好。” 他坚定地说,那神情,仿佛在守护着心中最珍贵的宝藏。
事实证明,张家军的眼光独到。总店一开业便迅速火爆起来,起初大部分顾客是南京的老人。他们拄着拐杖,带着小孙子,或是约上三五老友,专程来这里寻找记忆中真正南京的味道。看着老人们脸上满足的笑容,听着他们回忆过去在鸡鸣酒家吃汤包的点点滴滴,张家军觉得,所有的坚持和付出都值了,那些日子里的辛苦,都化作了此刻心头的甜蜜。
如今,湖南路总店的门口,排队的人群常常从店内延伸到街角。有白发苍苍的老人,步履蹒跚却满心期待;有穿着时尚的年轻人,举着手机记录美味;还有带着孩子的家庭,孩子蹦蹦跳跳,好奇地张望着。不同年龄、不同身份的人,都被这小小的汤包所吸引,仿佛汤包有着神奇的魔力,将大家汇聚于此。在张家军的努力下,鸡鸣汤包不仅传承了老南京的味道,更在新时代焕发出了新的活力,像一颗不断打磨的明珠,愈发璀璨夺目。
夜色渐深,湖南路的霓虹闪烁,像天上的繁星坠入人间。离开总店时,回望那温暖明亮的招牌,我心中满是感动。张家军守护的,不仅仅是一道美食,更是一座城市的记忆与情怀。他用匠心和坚守,让鸡鸣汤包在岁月的长河中熠熠生辉,也让老南京的味道,永远留存在人们的舌尖与心间,成为了南京人心中永不褪色的温暖印记。
我禁不住从心底流淌出一句话:张家军,谢谢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