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新红
《张謇转》是作家张华倾心为青少年撰写的人物传记。传记的主人公张謇先生是中国近代一位伟大的,充满传奇色彩的人物,更是矗立南通城的永恒丰碑。正是先生“父教育、母实业”的理念与实践缔造了南通这座“近代第一城”,与城市同样不朽的是先生的伟大精神。
有道是“全国教育看江苏,江苏教育看南通”,南通教育的辉煌,张謇先生绝对功不可没。但在青少年学生中,知晓、了解张謇的少之又少。虽然市面上、网络上关于张謇的书籍不少,但大都聚焦于学术研究、专题研究,或者侧重地方史料的挖掘,适合少年儿童阅读的极少。张华的《张謇传》可谓开创了青少年版的先河,为中小学生走近张謇、学习张謇精神提供了阅读范本。
因此,可以说,张华的《张謇传》不仅是一本书,更是一柄穿越百年的火炬,是点亮少年前行的星火。作家以文学的温度重构历史人物的筋骨,让这位“不可无一、难能有二”的巨人从历史深处走出来,走到孩子们的指间、眼眸、心中,成为可触可感的“民族英雄”。作为教师读者,我觉得这部作品具有适切和引领少年儿童成长的独特价值。
一、体例:用“少年心性”解构宏大叙事。
这本书不同于传统传记的编年体例。它的主体框架是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纵向构思,从求学、科考,到实业、教育兴国,再到“黯然离去”,符合人物传记的基本体例,也适合青少年读者有序、完整地了解张謇的一生。而书中的具体内容,又以“背影”为意象,横向凸显了张謇的一生四个诗意形象——“百科全书式的巨人”“胸怀家国的孤勇者”“追求极致的英雄”“含泪奔跑的追梦人”。作者是高级的画师,借由时间加持,故事情境,历史真实,不断给主人公设色、增彩、透视、聚光。六个篇章螺旋往复,对这“四个形象”叠加塑造,呈现出不断丰满、丰富、立体的效果。这种结构并非简单的分类,而是对少年读者认知逻辑的精准把握和精心呈现。
例如,书中将张謇创办的370多所学校、20多家企业,转化为“中国近代第一”的闯关清单:第一所盲哑学校如暗夜萤火,第一座气象观测站是仰望苍穹的眼睛,第一个公共博物馆凝驻时光与风物的记忆……这些奋斗历程被赋予游戏般的叙事节奏,让历史不再是沉重的碑文,而成为一场惊心动魄的闯关冒险,极具吸引力。更妙的是,每章都附有张謇相关的图片、诗文、书信,历史在文字间真实再现,唤起青少年读者与百年前的灵魂直接对话、深度交流。作家用“少年心性”解构宏大叙事,让历史之光在字里行间闪亮,吸引并照亮青少年的眼眸、心灵与文本互动。事实上,这纵横交织的“网”,不仅能网住少年读者的心,亦能网住成年读者的匆忙的脚步。捧起书,就甘愿被先生的伟大事迹和精神捕获。
二、情怀:在“悲壮背影”上看见英雄光芒。
作家张华的笔触始终带着一种悲悯的清醒。他并未将张謇塑造成完美的神话,而是聚焦其对抗时代的挫败与孤独“背影”——屡次落榜时的沮丧,辞官回乡时的毅然,企业濒危时的辗转,教育理想被战火碾碎时的泪痕,业未竟、人已老的怆然……让读者真切感觉到先生就像希腊神话中的西西弗斯,明知巨石会滚落,仍一次次将其推上山巅。这种书写,恰恰击中了青少年的精神痛点。今天的孩子,面对的挫折、困境何其之多,他们很需要从张謇身上汲取奋斗的力量和坚毅的品格,循着英雄光芒勇敢前行。
其实,作家张华自身的9年援疆经历,正是张謇精神和情怀的写照。作家写张謇创办实业、兴办教育的往事时,笔端分明流淌着亲历者的体温、体验。这种“以生命注解生命”的创作姿态,让传记超越了史料堆砌,成为一场跨越时空的薪火传递。
三、艺术:以文学之光烛照少年之行。
这本传记语言质朴、通俗易懂,又不乏文学意蕴,可读性很强。作者将历史人物转化为文学意象,将史学考据转化为文学叙事,可谓生动传神。比如:描写张謇晚年时,说他时常“背对人们流泪”,又用“横刀立马的姿态”刻画其坚韧;倾注笔墨写张謇童年时“我踏金鳌海上来”的雄心壮志,又非常节制地写先生在时代风云下“黯然离去”;用浓墨重彩叙述先生艰难创业时的马不停蹄、轰轰烈烈,又客观、冷静、平和地评价其成败得失。这种悲壮与勇毅的交融,希望与遗憾的并存,情感与理智的交锋在文字间摩擦出火花,正是文学化传记的魅力。不仅如此——
有思想的厚度。书中对“父教育、母实业”的解读,不是口号式的讴歌,而是将其拆解为一次次攻坚克难,一块块事业版图的扩展,一个个梦想的实现。看似写奋斗的历程,实则是积累思想的高度、精神的亮度。
有细节的张力。作者并不吝啬笔墨,常常在细节描写中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推动故事情节发展。比如,在“冒籍考试”章节里,张謇15岁初次参加科举考试成绩很不理想,被老师训斥后勤学苦读。作者写到:“屋子里到处贴满了写有‘九百九十九’的纸条,墙上、桌子上,连蚊帐的顶上都贴满了。”还详细描写他用两根竹片夹住自己的头发,夏天蚊子多,就把脚放在两个坛子里……等等生动场面,文字极具表现力,富有画面感,读来叫人忍俊不禁又心疼少年张謇。
有叙事的温度。作者将内心的炽热、感动、悲悯皆诉诸笔端,还原了一个有温度、有情怀、有创造的企业家形象,也再现了张謇先生最真实的立体生命。作家在“黯然离去”章节里写到:“张謇穿着长衫、拄着拐杖,无比憔悴地伫立在风中。他的白发被江风吹起,他的目光凝视远方,深邃而忧郁……”虽然病弱之躯,却高大雄伟;虽然伤感忧郁,却悲壮豪迈。英雄谢幕前,矗立于江海天地间,羸弱又无比伟岸,读毕令人慨叹、敬仰,怆然涕下。
为何今天的少年仍需遇见张謇、亲近张謇?在这个崇尚“速成”的时代,张謇的故事是一剂解药——他告诉我们:伟大的事业需要“26年科举苦旅”的积淀,需要“带着遗憾奔跑”的坚韧,需要开拓创新的勇气,需要一生执着梦想的奋斗。作家张华倾注真情写下的这本人物传记,在历史与当下之间架起一座悬索桥:当少年们走过,桥的一端是张謇的370所学校,另一端是他们即将奔赴的星辰大海。
合上书页时,不禁会想起作者的那句话——“本书不仅是一部人物传记,更是一部关于光荣和梦想、责任和情怀的永恒篇章。”张謇是带着众多遗憾离开这个世界的,但他光辉的人生已化作一粒种子,播撒在每一个读者的心田。作家已用文字点亮灿烂星火,先生未完成的宏伟蓝图,一代代南通人,尤其是青少年会接续描绘,一定会绘就每个时代最美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