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勇祥
一口气读完高保国先生的报告文学《燃烧的青春》,内心久久难以平静。当年,1500多名如东儿女,响应政府号召,支援边疆、建设边疆、扎根边疆。他们历经艰难,用血肉之躯谱写了一曲青春赞歌。
《燃烧的青春》是一篇成功的报告文学。作品的素材,源于作者高保国先生的一手采访,新闻事实显得格外的细致、可信与感人。场景与细节描写灵动鲜活,无疑赋予了《燃烧的青春》独特的文学色彩。而鲜明的主旋律,使《燃烧的青春》满载激励人心的力量。
一、真实的历史情景再现《燃烧的青春》,用细腻的笔触,还原了59年前那段历史。
镜头一,西行的火车
1959年12月,1500多如东支边青壮年,登上了开往新疆的列车--闷罐车车厢里,一只木圆桶就是“厕所”,整个车厢臭气熏天。车厢一晃,圆桶里的尿粪都溅到脸上。
镜头二 到达目的地
一路颠簸、一路荒凉、一路滚滚灰尘。
到达目的地后,他们惊呆了,举目四顾,一片荒凉,漫漫戈壁滩,不见一房,不见一树、不见一根青苗。呈现在眼前的,是贫瘠的土壤,长不出好庄稼的盐碱地。
镜头三 哽咽的如东副县长
看到新家园呼图壁县如此恶劣的生存环境,带队的如东副县长顿生一股愧疚之意:非常对不起‘支边’的如东人呀”,副县长泪流满面。
在如此环境中,支边人“绝”地反击,首先自己动手,搭建大通铺。随后,在一穷二白的大地上,支边人一笔一划,开始了呼图壁新家园的创作。《燃烧的青春》正是通过一个个史实,重现了当年怀揣美好憧憬的如东儿女,是如何用血肉之躯与顽强意志,扛住了今人几乎难以理解、难以想象、难于承受的艰难。
二、生动感人的的细节描写
笔者认为,《燃烧的青春》之所以是一篇成功的文学作品,之所以能够感人之深,离不开作品中到位的细节描写。
【例一】天空下着小雨,如东高级中学广场上人山人海,全县“支边”的男女青壮年都集中这里,广场四周插着几面红旗,正迎风飘扬。欢送的人员三五成群正敲着锣,打着鼓,每一位“支边”青年的脸上洋溢兴奋的喜悦,
【例二】夜晚各个“支边”人屋子里,传来一阵阵令人揪心的哭泣。“我想家,妈妈,爸爸呀,我要回家!”,“我在万里之外啊,爸妈你听见吗?
【例三】我闻到一阵扑鼻清香。 啊,是一盆茉莉花!嫩鼓鼓的花蕾,翠生生的叶片,茎干粗壮,姿态富丽,可谓上品。这时,我脑海里回想到了江苏民歌《茉莉花》优美的旋律。
例一“洋溢兴奋的喜悦”的场景描写,与例二“妈妈,我想家了”前后呼应,形成了强烈的场景反差与情绪反差,读者的心,也如过山车似的,随着作品中的场景切换,一会被抛上云端,一会又跌至谷底。《燃烧的青春》的艺术张力可见一斑。
例三,江苏的茉莉花,在新疆开花了。茉莉花香,弥漫了呼图壁,弥漫了如东支边人的第二故乡。茉莉花的细节描写,属于文学作品中的暗喻手法,亦显现出高保国先生不俗的艺术创造功力。江苏茉莉花,香薰新疆呼图壁,其意在说明,如东支边人已经立足呼图壁,并得到当地政府与广大群众的高度认可。
《燃烧的青春》中许多感人的细节描写,如支边人居住棚里的夜哭,副县长的情不自禁的落泪,车厢里的木桶厕所,支边人回如东筹集口粮后再返呼图壁、收养哈萨克干儿子,等等,这一个个细节,不仅使笔下人物形象生动,也使作品显得有血有肉,十分丰满,由此增强了作品的可读性与文学性。
三、不可忘却的人
作为一个报告文学作品,《燃烧的青春》没有空洞的价值观说教,没有心灵鸡汤的倾泄,而是用史实说话,用细节说话,用作品中的人物发声,来揭示作品的主题。
《燃烧的青春》告诉读者,支边人以国家利益为重,忍常人之不能忍,受常人之不能受,敢于奉献、无惧牺牲,在市场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依然需要这种甘于奉献的家国情怀。
《燃烧的青春》提示读者,我们重温这段历史,因为在这段历史里,能够汲取未来健康发展所需要的营养。在支边人的身上,拥有激励后人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的精神力量。
《燃烧的青春》提醒后人,当年的支边人,他们永远是如东人民的好儿女,无论未来的经济社会如何发展,而他们---如东支边人,永远是不可忘却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