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篇报告文学】根据《辽北风云》纪实著作改编(共15章)
疆场携手燃烽火 西丰长吟英雄歌一一来自一位铁路局局长家国情怀特殊背景的报告(第一章)
刁鹏程
序文:
2025年,正值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在这个特殊的年份里,在北京”9·3”大阅兵前夕这个特殊的节点上,我们迎来了"三个惊喜":
一喜,2025年8月29日,作者老家辽北西丰程子山抗战遗址,被党中央、国务院批准列入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名录;
二喜,由原《中国人物传记》期刊专题部主任、记者刁鹏程先生,根据《辽北风云》一书改编创作的中篇报告文学作品《疆场携手燃烽火 西丰长吟英雄歌 一一 来自一位铁路局局长家国情怀特殊背景的报告》"918”前与读者见面了,并作以贺礼来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
三喜,首次向读者朋友披露:《辽北风云》一书,出身铁路局局长的作者家国情怀的背景,以及他与书中主人翁的特殊身世、个人成长历程,展现其为党的事业矢志不渝、接续奋斗的抗战精神,相信定会给读者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
本篇报告文学作品,以辽北为背景,展现西丰大地的抗战峥嵘岁月:讲述刘银归丶古秋木等热血青年怀抱救国之志,投身革命并光荣入党;特别“918”事变后,他们在烽火中坚定信仰,催生爱恋,携手抗日;文墨延伸至抗战胜利后,呈现国共两党在东北的博弈,尤其"连襟"两人:一位是共产党党员,一个为国民党党员。两位又先后发展其爱人入了党并为之奋斗,这之间的思想交锋、政治角斗,最终两家步入双途的精彩故事。
作品引导读者重回辽北那段战火纷飞的岁月,见证刘银归、黎玉贝,古秋木、黎芳贝等老一代革命前辈如何坚守信仰,书写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答案。
这段抗战真实故事主题鲜明,内容生动感人,情节曲折委婉,兼具历史价值与文学造诣。
今天,作者将40万字的书中真实抗战故事,浓缩精编为15章5万字的精悍中篇报告文学作品,无需智能助阵且得来全部费功夫。
图个啥?图的是方便网友随时空中欣赏阅读,意在铭记历史,缅怀先烈,学习英雄,珍爱和平,凝心聚力,再启新程。
京海燕 2025.9.18
第一章 和平年代——昆仑山下的枪声
1959年10月的青海,寒风像刚出鞘的刀子,刮过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的戈壁时,连碎石子都裹着股凛冽的劲儿。一支十几人的小队踩着碎石路往前走,帆布挎包晃悠悠撞在腰侧,里面的步枪、线滚与改锥、刀子、钳子相互磕碰,发出“叮叮当当”的轻响,在空旷的戈壁里传得老远。
这是当地通讯线务站的巡线队伍。队员们的衣着透着股“混搭”的实在——有的穿着洗得发白、早没了领章帽徽的旧军服,袖口磨出了毛边;有的裹着厚实的藏青色便服,领口塞着羊毛围巾,连耳朵都罩在绒线帽里。可不管穿得怎么样,所有人的脚步都踩着同一个节奏,朝着电话线杆延伸的方向,沉稳得像戈壁上扎了根的红柳。
“站长!断点找到了!”突然,队伍前头的年轻队员小张喊了一嗓子,声音里带着急劲,瞬间打破了戈壁的寂静。队员们赶紧加快脚步围过去,眼前的景象让所有人心里“咯噔”一下:5·6根电话线杆齐刷刷被拦腰斩断,断口平整得像是用锯子细细割过,原本架在杆上的铜芯电线被剪成一截截碎段,散落在碎石地里,在冷光下泛着刺眼的金属色——这绝不是风吹雨打的意外,是有人故意破坏。
“别愣着!赶快恢复!”带队的男人开口了,声音不高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力量。
他50多岁年纪,1.65米的个头,短粗胖结结实实,黝黑的脸上刻着戈壁风沙留下的细密纹路,眼神亮得像寒夜里的星。话音刚落,队员们立刻散开行动:两个力气大的扛起备用线杆,深一脚浅一脚往断杆处走;小张蹲在地上,手指冻得通红,却灵活地剥开电线外皮,露出里面的铜芯;赵志使唤着钳子,仔细将断裂的线头对接,寒风卷着沙粒打在脸上,没人抬手擦一下,专注着抢修恢复通讯线路的任务……
可谁也没注意到,远处那座月牙形的沙丘后,正有一队马队扬起滚滚烟尘,十几名藏民骑在高头大马上,手里架着老式藏枪,腰间的马刀悬在鞍边,刀身在阳光下闪着冷森森的寒光。马蹄声越来越近,像闷雷似的砸在戈壁上,朝着巡线队直冲而来。
那时候,西藏达赖喇嘛叛乱的余波还没平息,正顺着唐古拉山的脉络蔓延到青海、四川这些边境地区。有些不明真相的藏民被叛乱分子煽动,以为断了通讯线路就能阻断消息,常常趁着夜色破坏共和国的电线杆,甚至明目张胆驱赶汉人、焚烧房屋破坏正常的生活秩序。这支埋头修线路的巡线小队,偏偏撞进了这场早有预谋的袭击里。
“卧倒!”带队人眼尖,最先瞥见冲来的马队,立刻低喝一声。队员们训练有素,几乎在声音落下的瞬间就伏在路边的小土包后,双手紧紧攥着手里的工具,眼神里却没多少慌乱——跟着这位站长,他们心里总觉得踏实。
带队人快速扫了眼身边的两个老队员,语速极快:“你俩不用开枪,负责压子弹,注意节省弹药。”话音还飘在风里,他已经反手从挎包里掏出7.62式步枪,手指利落地拉开枪栓,瞄准了最前面的骑手。
“砰!”第一声枪响在戈壁上炸开,震得空气都发颤。冲在最前的那匹马突然前腿一软,轰然倒地,马背上的骑手没来得及反应,直接被甩出去老远,重重摔在碎石地上,疼得没敢叫喊闷哼出声。紧接着,“砰!砰!”第二声、第三声枪响接连响起,节奏稳得像钟表的滴答声。短短几分钟,两支步枪的子弹刚打空,十几匹冲在前面的马已经倒在了戈壁上,马嘶声、人的惨叫声混在一起,在空旷的天地间回荡,听得人心里发紧。
剩下的叛乱者见状,一个个慌了神,勒着马缰就想往后退。可就在这时,人群里突然冲出两个人,拦住了退路:一个穿着镶金边的华丽藏袍,腰间挂着绿松石佩饰,一看就是这群人的头目;另一个手里端着美式卡宾枪,枪口黑漆漆的,眼神凶得像要吃人。他们刚想喊着让众人反击,两声枪响又“砰砰”响起——端卡宾枪的人额头上突然冒出个血窟窿,鲜血顺着脸颊往下淌,他眼睛瞪得溜圆,一头栽下马背,没了动静;穿华丽藏袍的头目还没反应过来,胸口已经绽开一朵血花,染红了身上的金边,身子一歪,也坠到了马下。
没了首领,剩下的叛乱者彻底没了底气,哪还有心思抵抗?纷纷两马一组,调转马头,慌不择路地朝着沙丘后面逃去,连掉在地上的藏枪都顾不上捡了。
“停止射击。”带队人放下步枪,语气平静得像刚才只是打了只野兔。他抬手擦了擦溅在脸上的沙尘,对身边的队员说:“上级有令,只处置罪大恶极的叛匪,其他参与的同胞都是被煽动的,等后续公安部门来,以教育训诫为主,别赶尽杀绝。”
队员们这才从土包后爬起来,围到带队人身边,眼里满是敬佩。小张和赵志搓着冻得发僵的手,语气里带着崇拜:“刘站长,您这枪法也太神了!刚才要是想打,能把他们所有的马都能撂倒地!”
他们口中的“刘站长”,名叫刘银归,是这个通讯站的副站长。没人能想到,这位在戈壁上沉着御敌、枪法如神的副站长,几年前还是从东北黑土地上的抗联团长兼政委,接着又响应共产党的号召赶赴广东、海南参加解放海南岛的战斗英雄将士。1959年达赖喇嘛叛乱爆发后,上级号召大批军人转业支边,当时刘银归本来能回辽北西丰的老家,和妻子、亲人团聚过安稳日子。可他跟妻子黎玉贝商量时,黎玉贝却握着他的手说:“西部正是需要人的时候,咱们不年轻了,但也不算太老该去更需要的地方,这也是咱们的本份啊。”
就这么一句话,夫妻俩没回到熟悉的内地这片黑土地享清福,反而一起主动申请来到了青海戍边卫国。刘银归负责全省通讯线路的维护,每天带着队员在戈壁上巡线、修杆,风里来沙里去;黎玉贝则在当地的街道办事处当主任,还兼着党支部书记,每天走街串巷,帮着居民解决柴米油盐家长里短的大事小情,把家安在了这片陌生却充满希望的西部土地上。
那天,刘银归带着队员们继续埋头修复线路。太阳渐渐西斜,把所有人的影子拉得老长,直到最后一截电线接好,他伸手碰了碰电话线,指尖传来细微的电流震颤——“嗡”的一声轻响,像个温柔的信号,在戈壁的暮色里散开。线路通了,消息能传出去了,这是他们为西部建设奏响的第一个音符,简单,却有力。
队员们收拾好工具,跟着刘银归站长往回走。夕阳把戈壁染成了金红色,远处的昆仑山像沉睡的巨人,静静矗立在天地尽头。刘银归走在队伍最前面,脚步依旧沉稳,只是偶尔会抬头望一眼东北方——那里,是他和黎玉贝的家乡,是辽北西丰那片曾被战火洗礼过的黑土地。他想起几年身临其境机智勇敢的抗战故事,想起自己入党时的铮铮誓言。心里忽然涌起一股热流:不管是在战场上扛枪,还是在戈壁上修通讯线路,只要能守护这来之不易的和平,在共和国的土地上哪都是值得的。
“惊堂木”铛——铛——铛——
故事讲到这里,只是个开始。若想知道刘银归与古秋木如何由战友变成连襟的,与黎玉贝是如何在战火中相识相认,发展其入党并成为"地下工作者”的。辽北西丰的黑土地上又曾发生过怎样的抗战往事,古秋木与黎芳贝的峥嵘岁月,且看下一章:回到建国前的辽北西丰,探寻那片土地如何孕育出一代革命者的赤子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