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6月7日至16日,经江苏作协创联部安排,我和周伟、陈武、格格、娜彧、张晓惠等去北戴河度假,写此文以记之。
南方的槐花早谢了,而北方的槐花正在盛开,整个北戴河沐浴在槐花的芬芳里。
联峰山北山的槐花铺天盖地,从山脚一直铺到山顶,整座山头就是一座槐花的海洋;而在山海关的城墙外,槐树一字儿排开,像是万千铁骑列阵,白色的槐花漫过厚厚的城墙,争芬吐艳,别样壮观。
我们下榻在北戴河海滨安一路9号中国作协创作之家,而在这条弯曲的街巷两旁的院落内,也不时有槐花探出头来,特别是巷子的南端一座院内,就有两棵高大的槐树,满树繁花,树冠差不多有3层楼之高,看上去也有百年树龄。我和槐树合影留念,陶醉在槐花的芬芳里……
真是没有想到,初到北戴河首先征服我的不是大海而是槐花;而我最早知道北戴河却是因为大海并不是因为槐花。当兵时,我与北戴河相识在毛泽东的诗词里。
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鱼船,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
一幅雄浑壮阔的雨中大海画图展现在我的面前,“大雨”、“白浪”,一飞落,一腾起,相触相激,风声如鼓,雨落似箭,浪
声如雷,波涛排空,惊涛骇浪,煞是动人心魄。在这样的波飞浪涌中,平常打渔的船只早已无从看见,但诗人却挺立在海天莫
辩的风雨中,听大海在耳边狂嚎,看海浪在脚下跌落,这是何等的胸怀和气概!这胸怀和气概不只在现实的大海面前,还有对
历史的纵深思考:
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此时此地此景,自然会使人联想起一千多年前乱世英雄曹操登陆碣石山观海的历史往事和那首《观沧海》诗。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年),时任大将军的曹操为清除边患,巩固后方,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八月大破乌桓于柳
城(今辽宁朝阳市南)后凯旋回师,途经渤海口附近碣石山,乘兴策马扬鞭、登山临海,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
下了这首千古传颂的壮丽诗篇。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诗如其人,诗人通过大海吞吐宇宙,包蕴日月的浩瀚气势,来抒发自己心中削平割据、统一中国的宏愿和叱吒风云的万丈豪情。
千年之后,东临碣石,跃马挥鞭的魏武大帝成为历史;而今,站在鹰角亭雄视大海的是新中国的开国领袖毛泽东,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真的是换了人间!
毛泽东写《浪淘沙 北戴河》词的时间是1954年,据说,写词那日他见海滨风雨大作,浪涛翻涌,顿起击水之兴,不顾身边警卫
人员的劝阻,下海游泳,于风浪搏斗。上岸后意犹未尽,又纵笔挥毫,写下了这不朽名篇。我能理解一代伟人那时那刻的心情,
换了我(当然这是不可能的)也会豪气冲天。
毛泽东构思这首词的地点是鸽子窝公园的鹰角亭。而今的公园内立起了一尊毛泽东的塑像,而曹孟德的诗也写在一块大大的石头上。一个古代的英雄,一个现代的伟人,在差不多相同的地点写下了同样名垂千古的诗篇。曹操依景抒情,毛泽东是依景写人,写的都是山河一统的壮阔胸怀!
当我真正站在北戴河的大海前时,却怎么也找不到在毛泽东和曹孟德诗词里读到的那种感觉。大海静静地躺在温暖的阳光下,是那样的恬静,那样迷人!凉爽的海风吹来,送来的却是不远处联峰山一阵阵槐花的香气。大海和槐花两个毫不相干的景象竟是那么有机的融合在一起,我真的有些陶醉了!
我在想,乱世造英雄,毛泽东和曹孟德都是他们所处的那个时代和年代造就的英雄,金戈铁马、炮声轰鸣,血溅成河,英雄迭起!
或许,今天在和平中生活的我们真的不需要什么英雄,或者不需要战争和政治造就的英雄,我们需要的是生活中多一些诗意!
我站在大海边,闻到了槐花的芳香。我看到了一个充满诗意的北戴河。
(2010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