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部落孙明光

    天堂鸟飞过的地方 (自序)

     

    这些年,我在都市里呆的久了,便会走向高原。在高原上走的路长了,就会住进那些从未有外人涉足过的地方。每次探索纯朴人文精华的采风,都是一次精神上的饕餮盛宴;享受原生态自然环境的滋养,才是原汁原味的心灵鸡汤。

    就这样,我在都市的繁华喧嚣,与高原的广袤纯净的往返中体验着快乐。

    收获之一,便是手头的这些图文专题,不经意间已有16篇之多。这一篇篇吸附了地气的原创(也多为首创)图文稿,立马受到京城人文地理杂志编辑们的青睐,竟然做到了每篇必用,从未落空。有青年影友问及其中的秘籍,现在想想,还是可以从“选题密钥、案头梳理、公关借力、采访要领、拍摄手法、文稿写作、图片编辑、专题效率”等方面谈点得失。但我以为,这些还是属于方法与技巧层面的东西。 基本功固然重要,然功夫在诗外强调的则是综合素质。良好的文学修养为其一,多读多写勤为径。其二,就是喜欢,投入,痴迷。即通常所说的“充满感情”。细说起来,这与人生经历乃至个人命运息息相关。

    最近读到一篇文章,说是漂泊在外,长在他乡的人会有两个故乡:一个有根无叶,一个有叶无根。是啊,我祖籍山东,生于上海,长在江苏,青春又都献给了青藏高原。有12年的光景是在格萨尔大王的寄魂山、首席大战神阿尼玛卿雪山的怀抱中度过的,这是我与格萨尔文化最直接、最亲密的缘分吧。后来,每当我再次走向高原,走入民间的时候,不敢说都是去接受人生终极意义的拷问,冥冥中或许就是在寻找自己灵魂的歇息地吧。

    人们说喜欢某个地方, 本质上是喜欢那里的人。无论是雪域牧场的峻远,还是古刹庙宇的神秘;无论是庄廓田园的古韵,还是山寨吊楼的鲜活。在我看来,都是天堂鸟飞过的地方。那里的人们,向我们展示独特地域文化和人文精神的同时,更多地也展现了他们的善良,质朴和纯净的心灵。

    走出自己的狭小空间,去体察人类民族文化真是快乐。诚然,这种快乐更是一种情感互动,每拍一个专题,便会交下一帮朋友。乡亲们把自己当亲人,不论是迎接还是送别,那种体验真的很动情,每每撞开你情感的闸门,催人泪下。

    这些原生态人类文化的传播,也极大地鼓舞了家园守望者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自然也引起了当地政府的重视,从而为村民们争取到了一些经济文化发展资金。这是对我的一个很大安慰,能为乡亲们办点事,算是最大的收获。

    记得才过了七八年,一些影像图文已经体现出了它的文献价值,不少遗影已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绝唱,显的弥足珍贵。就此而言,文化人类学的这些记录,为社会、为后人留下的文化影像成果,其价值远远大于采风拍摄行为本身。

    这两年参加了几次南京钟山文学会的聚会,南大作家班的同窗好友良文和匡之兄催着让拿些作品来。长篇小说还没有完稿,就先从我准备出版的《天堂鸟飞过的地方》人文地理专题图文书中选上这12篇,希望大家能够喜欢。与书刊杂志相比,网络的优势可以多选点图片,好让大家能对专题有更多的了解。

    随手写下的这点文字,算作这个图文专集的小序吧。不过,在此我想再招呼一声:让我们装好背囊,拿起相机赶紧出发吧,再不出发我们就真的老了。

     

    孙明光
    2013年4月12日
    写于南京自渡舟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