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孙明光 民俗指导/赵富定(瑶族)
题记:
藏于深山的“瑶浴文化”被京城五大平面媒体刋出后,高华村转眼间便成了明星村。县里以此基础整理上报的申遗报告,等批下来的时候,“瑶医——药浴疗法”已然一步列入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从2006年开始到2011年底,县、州、省政府给高华村“瑶浴文化”共计送来了上千万元的建设资金,社会嬗变中的人文力量亮出了金翅膀。我作为第一个传播高华村“瑶浴文化”的摄影人,能为瑶族村民做点事很感欣慰。从高华村走出来的第一位大学生,现任翠里民族乡党委书记的赵富定同志两次跟我说到,“瑶浴文化”走出大山之后,对高华村改变最大的是村民们的民族意示的觉醒,他们在感恩时代的同时,也更加珍惜和关心自己的民族文化了。为此,我为高华村感到自豪。
2005年11月的高华之行,对我来讲,收获也是非常的丰盛。
山间小路在森林中攀升,我们空手而上,已是气喘。下山来接我们的高华村村支书、村主任,挑着我们很重的行李备装,却如履平地。没想到从翠里乡通往高华村的山路这么长,这么陡,早知如此,我们应该把暂时用不着的东西搁在从江县城,免得让主人费力。陪同而行的翠里乡人大主席团主席赵富定先生让我们放宽心,他说,瑶族村民个个是大山的儿女,不管是男人还是女人,挑上个百十来斤的担子,走上十几、二十里山路,也只需歇几次肩。
穿过一片茂密的松树林,终于在一个山垭处歇了脚,从山垭再往下,就到高华村了。一眼望去,脚下满是涛涛林海,却看不见一户村民的屋脊。隐约传来的阵阵狗叫,说明高华村就隐藏在这层峦叠嶂的深山里。此时,置身于满是林木植被散发出的清芳气场中,更加激起我们了对享用神奇瑶浴的渴望。高华村作为瑶族同胞中“优棉”支的典型村寨,祖祖辈辈有着洗药浴的习俗,那可是原汁原味的瑶浴哟!但它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什么样的滋味呢?
一
藏于深山人未识的中国瑶民族沐浴文化,完全可以和世界上著名的芬兰桑拿浴、土耳其的蒸汽浴、日本的温泉浴相媲美。
初洗瑶浴那个叫爽 到达高华村时已近黄昏,我们就住在了赵富定主席的父母家。灶堂里柴火正旺,硕大的铁锅中一捆草药厚厚实实地高出了锅沿,在热气腾腾的热水中依旧泛着新绿。客人到来之前,瑶浴已经备下,这是瑶族同胞待客的习惯。作为礼节,它不亚于为客人准备好了脆嫩可口的木炭火锅香猪肉,还有那自酿的纯米蒸馏酒,以及放在灶堂热灰中烘烤过的干辣椒,总之,安排客人痛痛快快洗个药浴是最最重要的。看来,上山之前,赵主席就给家里打了电话。这里使用的是一种俗称“大灵通”的无线座机电话,在沟深林密的山区,这比架设线来的划算,再看我们的手机,已没了信号。
晚饭后,洗浴开始了,当然是客人先洗。浴桶就在客厅的角落里,挂一块布帘,算是隔出了一个洗浴空间,丝毫不影响内外的对话。当然,浴桶离大灶台和清水水源都很近。赵主席的侄女彩燕姑娘负责向大浴桶中舀入了几挑煮好的草药汤,对上些清水,试好水温,再备上一桶滚烫的草药汤,由洗浴者根据需要自行添加调温。剩下的问题就是请谁先入浴了,几经谦让,我被“推举”为第一个洗。其实早已是迫不及待了,出来一个多月,大都在村寨采风,又值冬季,没了洗浴条件,即便是辗转进入县城,宾馆里的淋浴也只是去去表面的灰尘而已,洗个不透彻的澡,有时比不洗还难受。赵主席告诉我们,坐进木桶后,药汤要过肩,并且浸泡二十分钟以上,洗浴效果才好。记得刚一入浴,感受良多,现在回想起来,似乎嗅觉印象最为深刻,那淡淡的草药味,芬芳扑鼻,沁人心脾。确切地说,持久不散的清馨是不能用语言表达的.,感兴趣的朋友,只能自己来体验了。连日来的劳累,在热热的药汤中渐渐消散,身体也微微出了汗。洗浴中,时不时地会触及到几片混进浴桶的灌木叶,一会儿贴在身上,一会儿冲落桶底,这种感觉真好。纯正的瑶浴,混然天成的瑶浴,洗浴后一身的轻松,肌肤滑润,那个叫爽。
当夜,睡的特别的香。
二洗瑶浴,真舍不得出来 赵主席身兼数职,没过两天便回从江县受命去了。高华村的拍摄任务也由村支书赵富胜来安排。不巧的是下了两天的雨,气温也降到了冰点以下,云遮雾罩的满树冰凌,别是一番景致。大家在浓雾细雨中工作了一天,晚上,在支书家算是二洗瑶浴。支书家的浴桶不够大,为了让我们洗得舒服,他特意从亲戚家扛来了一只大浴桶。这下可忙坏了女儿柳燕姑娘,因为桶大,用水量就大,加水加柴,刷桶舀汤,好一阵忙活。我还是第一个洗,天气比前两天明显冷了许多,倍感在浴桶中的幸运和难得。这会儿,我倒觉得先洗的人并不“有利”,不早点出来吧,后面的人还在等着。再说了,总不能让柳燕姑娘一直伺候大家到深夜,毕竟姑娘们白天都要帮助母亲担柴、放牛、干家务。同事在喊,都快半小时啦,我只能很不情愿地爬出桶来。等穿好衣裤掀帘出来,柳燕又端上一盆水,是掺了清水的草药水,再让我擦把脸。这个细节和黔东南州电视台孙舞阳介绍的略有不同,他说,出浴后主妇或女儿会端上一盆清水,让你擦去脸上浓浓的药味。擦脸的程序是相同的,至于用清水还是用药汤,可能各村有各村的“讲究”。再看我的那块浅色毛巾,已被药汤染成了褐色,怕是再也洗不白了。
三洗瑶浴,忽然觉得这很“奢侈” 第三次洗浴是在村民、司法调解员赵成文的家里。他家新盖的房子,单独设有洗浴间。这回轮到春梅姑娘忙碌了,她一边往桶里注入热汤,一边与父亲说着瑶话。父亲赵成文转告说,女儿关心你们,嘱咐了,这回用的全是新鲜草药,药力十足,水温太高的话,小心别出现晕旋。春梅真是位细心的姑娘,她家的洗浴间分离出了大厅,不便于沟通,洗浴中有什么要求,就得大声招呼了。
进桶泡澡前,先洗的头,足足用了一挑两担水,痛快至极。香皂、洗发液,这些现代精细化工产品全都成了配角,原先看似精美的包装,与纯正的瑶浴汤药相比,顿时黯然失色。接下来的泡澡那才叫生活享受呢。兴致所至,我们这些客人相互间拍了一些洗药浴的照片,得意忘形地摆了几个造型,一不留神“走了光”,有些只能作为“内部”观赏了,作为纪念照更觉珍贵。
每日能够舒舒服服在木桶中泡澡的民族不多,日本算一个,日本国民讲究卫生是出了名的,但他们的家庭泡澡大都先男后女,共用一桶水,更谈不上采用新鲜草药来调节人体机理了。这么看来,瑶家人当算世界上最会享受生活,也是最讲究卫生的民族了。
出浴前,用力拔出木捅底部的小木塞放水的时候,我忽然感到这样洗瑶浴对我们久居都市的人来说是不是“奢侈”了点。许多城市因能源短缺,忙着召开听证会,提高水价电价的时候;主流媒体把节约用水用油提高到国家可持续发展的高度而大声疾呼的时候,我们却在这里每日都能大洗特洗一番。其实瑶家人的用水量也是相当的大,他们几乎每天都要烧水泡上一回药浴,至少在农忙时节天天如此。瑶家人觉得这很正常,洗药浴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就好像天天要吃饭一样。高华村的瑶族同胞真是太幸运了,水是用竹笕直接引来家中的山岩泉水,每日把家里的几只水桶灌满后,就将竹笕移向一边,放水下山去了。柴是自家的山林中拣来的,除了担柴费些力气,总也烧不完。草药是从高山沟底,阳坡阴坡不同地点采集来的,完全是大自然的恩赐。都市白领们想往的大自然原生态生活体验,这里算一处。
我们在高华村居住的12天中,共洗了8次瑶浴,还有几次只因我们工作的晚了,不能再劳累主人家,倒是我们自己婉拒了主人的邀请没有再洗。现在,让我们吐露一下这些天来的感受的话,那就是:啊,瑶浴!这项藏于深山人未识的中国瑶民族的沐浴文化,完全可以和世界上著名的芬兰桑拿浴、土耳其的蒸汽浴、日本的温泉浴相媲美。当你有幸来到瑶族村寨,来到高华,瑶家人上山采来上好的药材,熬成热汤,请君在大木桶中泡上一泡,周身舒服的你肯定会同意这样的赞词:“几株传世药,满桶益身汤”。也一定会发出这样的感慨:此浴只能仙界有,自然天成落瑶家,不是瑶池,胜似瑶池。
二.
药浴是瑶医治病的一项重要手段,祖传秘方,大锅熬汤,内服外泡,祛病强身,无疑是中华医学宝库中的一座富矿。
有一天,在村主任赵成庆家做客,席间遇到一位陌生人,经介绍,他是远在四十里外的高芒村的村主任碗国文。虽说他和赵成庆一同上的初中,但此次徒步跋涉6个小时来到高华,并不只是来与老同学叙旧的,而是专程为他的外甥讨药来了。七八岁的小外甥患有严重的风湿病,骨节肿大,疼痛难忍。老同学的大哥赵成富却是这一带小有名气的瑶医。二十多天前,赵成富被请去高芒村,为小患者配了洗浴的药方,经过半个多月的洗浴治疗,小外甥的病情明显好转。这类以治病为主的药浴配方,主要掌握在瑶医手中,大部分为祖传,也离不开当世瑶医的行医实践。赵成富就是肯钻研的一位瑶医,二十多年来的实践,让他积累了许多经验,虽然他还负责村卫生员的工作,西医常用的诊疗手段也会上几招,但他更倾情于瑶医。他告诉我们,对于五脏六腹的疾病,采用不同祖传配方,都能医治。我们的房东,赵主席的兄嫂,脚底板疼痛,瑶医给了一个草药方子每晚用热汤烫脚,一个月来,效果很好。瑶医所谓的传内不传外,主要指的就是这些秘方。而日常用来洗浴的二十多种草药,有草本,也有灌木枝叶,高华村民都能识别。比方说,骨枣叶,节节春,追风伞,九龙藤,血藤等,其中最常用的五六种草药,主要能起到提神,养颜,解疲劳;强体,祛病,驱风湿的作用。农忙时节,过于劳累了,在洗浴之前先喝上一碗药汤,效果会更好。
药浴的又一绝就是对妇女保健有着极好的效果。据普查证实,经常洗药浴的农家妇女,几乎没有得妇科病的。更加让人叹服的是,正常产妇,在生下孩子两三个小时后,便坐进浴桶,使用专门的草药配方进行洗浴,以后每隔两三天洗浴一次,不仅产妇的体能恢复得很快,而且可以避免“坐月子”容易落下的病症。关于妇女产后是两三天还是两三个小时就可以洗浴的争论,我分别询问了高华村的两个人,一位是妇女主任赵玉花大姐,另一个就是瑶医赵成富,他们明白无误地告诉我,是在生下孩子两三个小时就洗药浴的。至于婴儿,只能用清水洗浴,等到两三个月之后才能洗药浴。瑶医说,这是因为婴儿的骨头太软,承受不了药浴中的药力。总之,药浴是瑶医治病的一项重要治疗手段,祖传秘方,大锅熬汤,内服外泡,祛病强身,无疑是中华医学宝库中的一座富矿。瑶医神秘的内幕,本文虽然无力揭示,但它作为民间日常瑶浴的母体,无疑有着探索开发的深度空间,等待人们去加以认识、利用和保护。
三
与其说,“优棉”支瑶胞在生活中创造了药浴,不如说,是历史命运成就了他们的健康生活。
1、从“狗瑶”村主任来高华村讨药说起。上文提到的高芒村其实也是一个瑶族村。那为什么碗国文还要来高华村寻求药浴配方呢?碗国文告诉我,他们属于“狗瑶”,高华属于“板瑶”,只有“优棉”支的"板瑶",才有祖传洗药浴的习俗。所以,用高华瑶医给出的方子洗浴治病,效果才好。高华、高芒两村相距不能算远,语言却不相通。就连古歌、传说中的有关族源故事也不相同。碗国文向我介绍了他们这支瑶族所以自称“狗瑶”的原因。很久以前,一个小邦国遭到另一邦国的入侵。为了退敌,小国国君下诏,哪位能在万军之中取敌国国王首级者,将把女儿许配给他。不曾想到,最终割下敌国国王头颅的竟是自己的一条狗。敌也退了,话也说了,只得把三女儿嫁给了狗。为了躲开众人的视线,狗带着公主进得深山,过上了安稳的日子。斗转星移,春去冬来,公主生下的几个孩子也长大了。一天,孩子们上山砍树,大树倒下时不幸把狗给砸死了。回到家中,母亲问狗怎么没有回来。孩子们如此这般地描述了大树砸死老狗的经过。母亲一听急了,脱口说到,那是你们的父亲呀!孩子们都不愿认狗为父。母亲奔上山去,背起丈夫,一路哭着回到家中,向孩子道出了父亲英勇退敌的往事,并且说服孩子安葬了父亲。现在“狗瑶”村民的衣襟前,会缝上两条红布带,那是当年母亲背着死去的狗丈夫,血顺着狗的前爪流下时,印红了母亲衣襟的缘故。以上是碗国文村主任讲述的“狗瑶”故事的前半部。虽然这个“狗为父”的族源母题,在我国西南少数民族中多有流传,但这次毕竟是亲耳所闻,与“狗瑶”的来历又是如此的直接。其实,这个传说折射出了人类母系氏族的社会现象。那时的社会由女性支配,过着群居的生活,所以,孩子只认识自己的母亲,而不知道谁是父亲。像高华村这类“板瑶”,则有着完全不同的先祖传说。既然族源不同,那么,不是所有的瑶族都有洗药浴的习俗,就不足为奇了。由此看来,“优棉”支“板瑶”创造和保持的一整套洗药浴的习俗就尤为珍贵了。
2、从“古歌”中唱出的“过山瑶迁移史”。瑶族同胞中的“优棉”支是很重要的一个支系,他们又称“板瑶”和“过山瑶”。“板瑶”是以女性在重大节日头戴的华丽“角帽”中,垫有一块平木板而得名。“过山瑶”的称谓却直接彰显出他们不断的开疆拓土,迁移求发展的历史足迹。最重要的一次民族大迁移便是渡海,这在古歌中有着详细的记载。古时候,大海的南岸连续两年大旱,社会动荡,民不聊生。于是,“优棉”支瑶胞祖先决定渡海求生。他们分乘12艘大船,行至海上却遭遇到大风浪,航船触礁沉没了5艘。另外7艘船上的人赶忙祈求盘王保佑,并许下了大愿。果然,风浪趋于平静,7艘渡船终于平安登陆上岸。这时,人们要做的第一件事便是向盘王还愿。大家上山围猎,慌乱中的野猪钻进了人们预设的竹篓中,成了献给盘王的祭品。从此,还愿就成了瑶族“优棉”支最重要的一项祭祖活动。这些年,他族文人给“还愿”取了一个俗名,叫“盘王节”,但它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节日。“优棉”支瑶胞更不是年年过“盘王节”。听说,从江县全县范围内的“盘王节”,13年才举行一次。一个男性,在他成年后,往往只参加一次还愿活动,多为家族或是家庭主办。什么时候还愿,时间的选定也很有讲究。还愿有“小愿”和“大愿”之分。“小愿”的主要祭品为一口猪,“大愿”要两三口猪,当然,还有酒、香之类祭品。猪虽为家养了,但仍然要在猪头上罩个竹笼,这一古老的印记,大概象征着是捉来的野猪吧。还愿的程序复杂烦琐,要请师傅数人,大部分属于半职业的宗教人士,他们精通祭祀的仪规和祭文。还要在主人家的神龛旁挂起精美的神像,神像刻画出一个完整的神灵体系,每家都珍藏有这类神像,一组数张乃至二十余张不等。室外的活动还有上“刀梯”等。
瑶族“优棉”支在渡海之后,还有许多次迁移,所以,“优棉”支瑶胞居住的范围特别广,主要在我国广西、湖南、贵州、云南等地居住,但在越南、老挝、泰国、缅甸、柬埔寨等东南亚国家都有分布,一直以来,为当地的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但是,居住在某些东南亚国家的“优棉”支瑶胞,还有苗族同胞,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初,遭受到了非人的待遇,从而引发了一场世界大移民。美国和法国等国,伸出了人道主义援助之手,接收了许多在东南亚国家遭受苦难的瑶族和苗族同胞。当年,仅美国收留的2万瑶民中,现在已在美国发展到了6万多人。我们由衷地祝愿亲爱的同胞永远吉祥幸福。
高华村民对自己的祖先不断迁移的现象,有着自己的解读。他们说,先祖们不断地开辟出新的家园,随后又让给了别的民族。最后,越过一座又一座高山,终在这大山深处与森林为伴了,这就是“过山瑶”美名的由来。
3、无需参加评比的“最佳人居环境奖”。在历史的长河中,“优棉”支“过山瑶”的先民们,把不断开出的家园,“让给”他人,多少显得有些“柔弱”,但在今天看来,却是高扬起了关爱生命的大旗,终究是减少了战争和流血。当他们走向高山,拥有大片绿色的时候,上天也给了他们无尽的回报。仅从高华村的视角看,“过山瑶”的居住环境真让人羡慕,不用参加评比,即可获得人类最佳居住环境奖。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森林覆盖面积已达46%,从江县的森林拥有量更是名列全州前茅,而翠里乡高华村的森林覆盖面积竟然超过90%。作为地球之肺的森林,涵养水源,呵护万物,照时下的说法,就是创造了生物多样性。茂密的大森林成为了高华村这支“过山瑶”村民的生命之源。
纵观“过山瑶”走过的艰辛道路,与其说“优棉”支瑶胞在生活中创造了药浴,不如说是历史命运成就了他们的健康生活。
高华村民健康生活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他们的住房面积之大,让人叹为观止。记得刚到高华村时,觉得赵主席父母家的房子真大,仅大厅就有150平方米。灶台、碗厨、饭桌、水桶、浴桶,甚至古老的木身石臼脚踏舂米器都在其间,可还是显得空间很大。后来才发现,这算不上很大,不少人家,尤其是新建的住房,二楼主居层都在350平方米(我迈大步丈量过,长26步,宽16步),难怪村里的一些集体活动竟可以在一户人家举行。三楼面积与二楼相同,按照传统布局,三楼虽为储藏层,但毕竟太大,已有不少人家把三楼辟出部分,装修成住房了。(一层为家畜家禽圈)这些大民居二楼、三楼两层面积相加,超过700平方米。全村74户人家,340口人,平均每户不超过4.6人,全村人均住房面积少说也在100平方米以上,你不感到惊奇吗。
我再说个惊奇的数字,高华村民现在建一座大房子,现金支出也就是六七千元人民币。当然,帐是这么算的。
首先,房子全是木制结构,木柱、木梁、木墙、木地板、木制走廊和凉台,所有木材全是从自家山林中砍来的,准确地说,是祖辈预留的,这没有算钱。山民们从来就有“千衫万桐,子孙不穷”的说法。森林和山民之间的关爱,也从来都是互动的,无论何时,每户人家都会为后代子孙种上几百棵衫树。种植总是大于砍伐。
建房用材的另一个大项是烧制中国式小青瓦。一般一座房子需要小青瓦4万片。从脱模到烧窑,全由家庭劳力承担,劳动量非常大,这也没有算钱。烧一窑瓦需要60担柴,一窑装填瓦胚1.4万片,能烧出成品1.2万片左右,至少需要烧5窑瓦,其中有预留的2万片,准备以后更换,因为一旦遇有严重的冰雪天气,都会对房瓦造成损坏。
这么一算,六七千元现金除了支付给技术木工师傅外,大部分用来招待前来帮工的亲戚朋友用餐了。高华村民为什么都建这么大的房子,是传统已然如此,还是在追求前瞻性,我不得而知。不可否认,居住在如此宽敞的空间里,无论是对人的心理健康,还是生理健康都是极为有利的。
高华村民健康生活的另一个例证,便是成双成对的寿星多。为此,我们专门采访了两对老人。寿星们早已是儿孙满堂,根本用不着他们再上坡干活,但全都闲不住。在这片绿色家园里,人们劳作一生,快乐一生,恐怕也是健康长寿的一个重要原因吧。
高华村民的饮食习惯也很有特色。早上起来要喝油茶。这是一种将糯米膨化后,拌少许炒熟的花生,再加入热茶水的饮品。我注意到,茶叶是自产的少有苦味的山茶。还有,像我们房东食用的竟是茶树籽榨取的油,这是一种品位极高的植物油,有利于健康。喝油茶不算正餐,妇女们开始喂猪、挑柴,忙过一阵后才开始用早餐。
我们对村民们现在用来喂猪的芋头、地瓜更感兴趣。还有一种罕见的果肉为紫红色的木薯更是风味独到。村民们把它称作“脚板薯”,外形很象人的脚板,又有很长的根须,也叫它“毛薯”。这些土产,从不上化肥农药,地道的纯天然食品。
村民们则以稻米为主,蔬菜当然也包括野生植物,比如九月笋和菌类的食取量也很大。家畜以牛猪为主,每家喂有一些鸡鸭,但都不是以商品销售为目的,仍然处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状态。村民们真要想挣些钱还是不容易。总体上说是刚解决了温饱,生活依然贫困。好在健康生活的内涵,并不只是以钱的多少为标准。
高华村民现在的收入虽然不多,但大森林造就的民族性格确实让人敬重。他们置身于绿色林海中,也更爱翠竹,房前屋后都种有成片的楠竹,每一位高华人似乎都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立志走向富裕的忍劲;他们置身于绿色的林海中,也更爱云衫,每一位高华人似乎都像挺拔朴实的衫木林,在向大自然索取的同时,更在加倍的偿还。为子孙后代,也为我们共同的家园——地球,贡献着更多的绿色。
四
一步越千年。高华村民在走出大山的时候,想的最多的却是希望海内外的朋友们,能够乘着车来村里做客。
2005年底,随着挖掘机的一声轰鸣,一条通向高华村的公路开工了。祖祖辈辈深居大山的高华村民,用不了多久,便可以坐着汽车出山了。千百年来,人们只是凭着一副肩膀头,连接起大山内外。我终于明白了,在高华村,在诺大的民居里,竟然没有见到一片采光挡风的玻璃,有的只是塑料布,权当了窗户纸。试想一下,几十里的山路,挑上一挑玻璃,这值吗?当然,村里通了公路,收益就会是全方位的。且不说村内村外物资、信息交流,将给村民们带来的实惠,就是孩子们去翠里乡中学上学也顺畅多了。说到孩子上学,最让赵富定主席挂心。他是高华村第一位初中毕业生,也是唯一的中专毕业生,更是唯一的大学毕业生。他有农学土壤专业知识,担任过从江县团委书记,28岁那年,在民选中当选为乡人民代表大会主席团主席。可以说,赵富定是高华村第一位真正意义上走出大山的人。可他的人生第一步,却是从高华村迈出的。高华村没有完全小学,只设有一个一二年级的教学点。三十多年来,高华村已有三代人在这个教学点上“完成学业”。孩子要升三年级了,那只能去十五里远的高武小学上学,除了寄宿,别无选择。孩子们每次离家,都要背上够自己食用一周的大米。一个八九岁的孩子,读寄宿学校要学会自理,真的很不容易,别说洗药浴了,就目前的条件而言,每天能够做到自觉洗脸洗脚就不错了。也许,正是这些困难,一些女孩子很可能就辍学在家了。
高华村教学点的校舍占据着全村最好的也是唯一一块平地,自建成至今,三十多年了,现在屋顶漏雨,四壁透风,成了危房。赵富定最着急,也是最希望实现的一件事,就是想通过多种渠道,筹集几万元资金,尽快把教学点的校舍重新扩建好。假如孩子们能在教学点读完小学四年级,再去高武小学读完小,那可多好啊,也算是对养育自己的高华村的一个回报,毕竟,在校读书的孩子们,才是高华村的未来。公路通了,也好请有关机构的领导、慈善家们来实地看看了。
当2006年新年钟声敲响的时候,公路已经开进高华村里了,需要特别说明的是,修筑这条公路的28万元资金,是全体村民向银行贷的款,并且以户数、人数和全村土地人均占有数三项指标,分别以3比3比4的比例承担还贷责任。这是一个智慧的公平分担的借贷责任,更是一个充满信心和挑战的借贷责任。我们为高华村村民心跳,为他们鼓掌。
一步越千年。高华村民在走出大山的时候,想的更多的却是希望海内外的朋友们,能够乘着车来村里做客。没有什么好招待大家的,除了真诚,就是那无限风光的茂密大森林。哦,当然还有瑶浴。
在高华村的采风结束了,满载着收获,准备与乡亲们告别的时候,高潮出现了。全村的男女老少都来为我们送行。人们争相挑起我们的行李备装,姑娘们穿着盛装,头戴“角帽”,男人们放起了鞭炮,人们吹着唢呐,打起锣鼓,一直把我们送到新开出的公路旁,相互间再次握手、拥抱。
这次送别,我流下了眼泪,就连自己也感惊讶。我们经历过太多的送别,但是,瑶家人的送别让我们动情。或许,人到中年,意志力更是坚强了,可情感的闸门却总是会被轻易地撞开。早先的感动,常常被自己抑在了心底,现在,竟会情不自禁地悄然溢出。
哦,难忘的高华村哟,我相信,今后每一位来到高华村的朋友,都会有我一样的感动。
又记:两年后的2008年1月13日,也就是50年不遇的中国南方冰雪灾害开始的那一天,我第二次来到高华瑶族村。看到短短的两年间,高华村发生了很多变化。他们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整村推进示范村之后,村村通电话、收看电视已先行了一步;如今全村的步道硬化、清洁饮水、沼气及新式节柴灶工程都已建成。重新建了小学校和村委会、村集体的活动用房;从香港引进的高品质生猪,采用“原生态”方法饲养项目已经开始;以“瑶浴”为特色的农家乐,县里也给了重点支持。
在高华村的诸多变化中,让我们感触至深的却是村民们对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觉与自信。记得两年前来高华村采访拍摄“瑶浴”的时候,村民们想给我们跳一场瑶族长腰鼓舞,可是村里的年轻人没有几个会跳了,于是,他们用十天时间,集中了村里的中青年骨干,在老者的指导下,硬是靠记忆,恢复了这段表现瑶族开拓进取,渡海迁徙,创建美好家园的舞蹈。两年中,他们带着瑶族长腰鼓舞,在从江县“侗族大歌节”上获得特别奖,在凯里州州庆和全省电视民族舞蹈大赛中,荣获民族原生态舞蹈银奖。瑶族长腰鼓舞唤醒了高华村村民的民族记忆,激发了民族豪情,在祖国多民族的大花园中竞相绽放。
这一呆就是十天。必须下山了,还有去高芒村拍摄采访的计划。乡亲们见留不住我们,无论如何也要给我们跳一场瑶族长腰鼓舞,这是村民们的一个心愿。临别前一天,冻雨没有再下,小学校的广场上撒了木屑,围杆上挂起了民族神像,跳长腰鼓舞的男女村民全都穿着盛装,一场激情奔放的原生态舞蹈展现在我们面前。虽然受冰雪天气的影响,两只超大的八人抬的长腰鼓没有抬出来,我们看到的这对长腰鼓要小许多,但也需要四个人抬了。村民们有几个保留节目,这一回给我们跳的是他们参加全省电视大赛的那段舞蹈。要在四分半钟之内,表现瑶族历史上一次重大的渡海迁徙事件,编舞编导要有些水平,他正是高华村的前任村支书,39岁的村民赵成阳为主承担的。为此,在州上他还获得过最佳编舞奖。
长腰鼓舞是写实的也是历史的,渡海迁徙,追寻生存家园是她的深刻记忆;长腰鼓舞是激情的也是现实的,开拓奋进,创建幸福生活是她的当代足迹。
(2006年首发/2012年修订版·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本文相关连接:
《瑶浴,健康生活的古老传承》2006年第1期《中国民族》英文版
《瑶浴,健康生活的古老传承》2006年第6期《中国民族》中文版
《瑶浴,健康生活的古老传承》2006年?月?号《中国日报》一个整版
《瑶浴,健康生活的古老传承》2006年《新旅行》第8期
《瑶浴,健康生活的古老传承》2007年《中华遗产》第5期
《瑶浴,健康生活的古老传承》《贵州民族报》2012年11月23日A3版长篇通讯
《纯朴贵州,藏于深山人未识的瑶浴》网易转载《新旅行》
《瑶浴,健康生活的古老传承》维普网转载《中国民族》英文版
孙明光·自由撰稿人/纪录片编导/人文地理摄影师
电子邮箱:wrm13@sina.com
赵富定·从江县翠里瑶族壮族民族乡党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