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部落孙明光

    苯教圣地孜珠寺

                           文·图/孙明光   

    题记:

    孜珠寺是当今西藏规模最大,最古老的一座苯教寺院。作为西藏宗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孜珠寺保留了众多的古代苯教仪式仪轨和典籍,为探究“佛苯相争相融”的宗教文化渊源,提供了难得的鲜活样本,是极为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然而,几百年来,在西藏历史上苯教一直处于被压制、被排斥的地位。直到新中国成立以后,西藏各教派之间才实现了平等。孜珠寺的苯教文化才得以保护。正像著名藏族学者降边嘉措先生告诫他的某些同胞时所指出的那样:我丝毫不怀疑你对信仰的虔诚,但绝不能以自己的虔诚而否定苯教。否定苯教既是否定了藏民族自己的历史和文化。

       “还愿”孜珠寺   2002年是藏历铁马年,按照习俗很多人都去朝拜冈底斯山,以祈求山神的护佑和赐福。我却放弃了去阿里转山的计划,只身来到藏东南的丁青孜珠寺。两年前,我和这里的活佛相约在了铁马年的五月十五日。这一天,孜珠寺要举行盛大的法会,并将重现古老苯教的裸体法舞。裸体法舞l2年才能遇一次,当我提前10天来到孜珠寺的时候,遗憾地得知裸体法舞取消了。理由是眼下正值农牧民收获虫草,打酥油,剪羊毛的繁忙季节,铁马年的裸体法舞,几乎要吸引孜珠寺周边地区所有信奉苯教的农牧民前来观瞻,怕影响了生产。寺院为了能让我尽可能多地了解苯教的仪式仪轨,他们精选了十三项内容,说实在的,也都相当精彩,只是少了裸体法舞,让我还是有些失望,再等12年,能否见到,也得看缘分了。

    孜珠寺坐落在距离丁青县城37公里的孜珠山上,海拔4350米。第一次来到孜珠寺是2000年的冬季,我率队拍摄《格萨尔》纪录片。从山下通往山上的简易道路刚刚修通,路况很差,有着高原巡洋舰之称的越野车也是气喘嘘嘘的爬上来的。上得山来,孜珠寺的地形风貌强烈地震撼着每一个人的心。以修行著称的古代苯教师,把修身炼道的房屋建在了悬崖绝壁间,这成了青藏高原上独特的一道景观。

    记得两年前的那一天也是个宗教节日,孜珠寺来了许多信教群众。陪我们上山的有仁青江村活佛,寺院用仪仗礼宾迎接我们,群众则在路边列队,活佛一一给他们摸顶。礼乐开道,哈达献情,蓝天下几只大鹰展翅翱翔。这时孜珠寺的异峰奇观格外有灵气,我真想在这里住上些日子。

    寺院广场上停放了四五辆大卡车,不敢想象,他们是怎么把卡车开上来的。据说,车到了危险地段,人们全都下车,空车加油再加上众人推车就上来了,信仰的诚心在这块土地上就是这么有力量。    

    几个小时的拍摄显然是匆忙的,但有位成员的嘴唇发紫,快要不能适应孜珠寺的高度了,晚上在这里住下会有危险,集体行动,只好下山吧。

    在下山的路上,驾驶员大司开的车翻了。在一个弯道处,一把方向没能拐过来,大司停住车挂好档,可压在石块上的前轮滑下了地,这一下车子怎么就巅成了空挡。车开始下溜,速度越来越快,大司一脚没刹住车,便再也没有了刹车。手刹原本就是坏的,高原上的司机就是这样的大意、大胆,好在驾驶员大司处理正确,车上坐有丹曲博士、场记和乡政府的会计小姐,大司不能跳车逃身。为把车控制住,他迅速将车的右侧靠向土坡墙,借用摩擦力使车减速。车终于翻了,幸亏被一块石头挡住,没有滚下山去。我们急切地拉出车内的四个人,还好,他们只伤了些皮毛。又用1小时40分才把车翻了过来。许多人抢着要上大司的破车,谁都知道这车还会有危险。大司劝阻后,乘大家不备,自己开车下山去了。大司不想让其他人和他一起担风险,这场面还是有些感人。高原行车,同舟共济,陶冶了人们的情操。好在快要到公路了,在活佛的指引下,一部分人步行下山。

    这是我们在高原上行车9个月中唯一的一次翻车,我当时就想,或许是山神不让走,应该在孜珠寺住下的。说来也巧,每次行车,总是我们导演组的车当先导,这一次,导演组的车怎么也发动不着,还是寺院僧人和群众推着的。走了200米又熄了火。另外两台车等不急,先下山了。这样看来,制片组的第一台车是替我们翻的,幸亏活佛和副乡长在我们车上。我当时就想,有惊无险的翻了一次车,冥冥中一定有一种无形的力量在加持我们,以后一定要来还这个愿,向山神、向孜珠山的所有神灵。这是我在两年后的藏历铁马年再度来到孜珠寺的又一个原因。

    这一次我在孜珠寺足足住了 1 5天。

    孜珠寺有相当古老的历史,据丁青县提供的资料,第二代吐蕃王穆赤赞普时期修建了三十七处密教修行场所,孜珠寺为其中之一。经过岁月的洗礼,几度坎坷曲折,兴盛衰落。到了公元1382年,由罗丹宁布活佛(1360—1406年)点燃了这里苯教的余火,修复扩建了孜珠寺。直至今天,孜珠寺一直是苯教信徒心中的圣地。

    大鹏鸟的传说    在宗教学上,一般把藏区的早期苯教归于萨满教的范畴。苯教经过了笃苯、伽苯、觉苯三个发展阶段。简单的讲,苯教从开始流行于民间的原始巫术,到吸收克什米尔、尼泊尔、印度等周边地区的宗教成分,开始有了教义和正式仪轨,直到公元七世纪开始翻译佛经,建立自己的理论体系,至今约有两千年的历史了。

    苯教的创始人名叫敦巴辛饶,意思是具有渊博知识的导师、引路人。著名的东方学家法国的石泰安在其《西藏的文明》一书中分析说,敦巴辛饶是来自象雄(今阿里)甚至大食(伊朗)地区一个叫辛部落的人。至于苯教的起源和发展,当今的多数学者认为至少是从象雄地区开始的。苯教向外传播的重要一站就是孜珠寺所在的丁青一带。

    丁青在历史上又叫琼布丁青,琼布是大鹏鸟后代的意思。在民间,大鹏鸟又与苯教的产生和传播有着密切的关联。相传很早以前,从象雄飞来一只大鹏鸟,在丁青附近上空见到一座雪山,便落下息休,不曾想到雪山被踩塌了。这座雪山叫白乃日扎,是西藏的四大名山之一。史诗中描述的格萨尔王的神马江格佩布正是在白乃日扎雪山中找到的。大鹏鸟只好又飞到了一座叫巴大波松的小山上落下,小山却纹丝不动。大鹏鸟笑了,白乃日扎大雪山竟不如这座小石山。这一笑不要紧,从大鹏鸟眼中流出两滴眼泪,便成了丁青牧场上叫布托尕的两座高山湖泊。大鹏鸟在布托湖附近产下了三只水晶蛋,三天后孵化出三个男孩,一个叫尕日苯(白色的),一个叫纳日苯(黑色的),一个叫扎日苯(黄色的),这三个孩子便成了琼布丁青人的祖先。现在,在丁青县经常可以见到大鹏鸟嘴叼大蛇俯冲降落的图腾画,这种卵生神话被当地的苯教典籍和苯教信徒普遍看作是苯教的由来。站在孜珠寺,天气晴朗时就可以看到百里之外大鹏鸟降落的地方,那里就是著名的布托湖所在的高山牧场。

    孜珠寺的“孜珠”指的是六座山峰,经师邓巴带着我一一做了介绍。第一座叫如意宝峰;第二座叫无影白琉璃峰,因为山峰底下相传有白琉璃空洞而得名。1996年空洞真的被发现,寺管会主任专门组织了人力带我深入地下几十米参观,我见到了千奇百怪的钟乳石,大都呈半透明状,当地人赋予这些琉璃般的钟乳石浓厚的宗教色彩也是情理之中的事。出洞后僧人又将洞口用大石块堵住,这是一种保护措施,否则,一些人进去会将钟乳石敲下,带回家中供奉;第三座叫现实如意峰;第四座叫禅定观明峰;第五座叫永恒雍仲峰,“雍仲”指的就是苯教;第六座叫智慧剑峰。当然,孜珠寺周围远不止这六座山峰,且算是约定俗成的叫法吧。

        佛、苯两教的相争与相融    大约在一千四百年前,当佛教传入藏区后,佛苯之间曾有过长达数百年的较量,相争相融是两教斗争的最终结果。早期的吐蕃以“苯教治国”,历代赞普身旁都有苯教师参与国政。而且苯教的巫师、占卜者往往都由大臣的儿子、亲属担任,他们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权力集团。一代英王松赞干布继位后,决心扭转王室权力失控的危险,尤其在意识形态方面需要注入一种新的思想。正在这时,佛教传入,他看到了希望,便大力宣扬倡导佛法,翻译佛经;迎请大唐文成公主和尼泊尔赤尊公主入藏;先后建造桑耶寺和大小昭寺。众多扬佛抑苯的举措,引起了苯教集团的强烈不满和抵抗。松赞干布去世后,佛苯之争进入白热化。杀死哥哥获得王位的赞普朗达玛用极端的措施灭佛兴苯。三年后,朗达玛又被佛教徒射杀。吐蕃王室发生内乱,在平民起义的大潮下,吐蕃王朝崩溃。从此,藏族社会进入了长达400年之久的动乱时期,几代藏王精心扶持的佛教也遭重创。历史上把佛教第一次传入西藏到朗达玛灭佛这一时期,称为藏传佛教的前弘期。

    两百年后,大约在十一世纪初开始,佛教才又从今天的甘肃、青海和阿里这些青藏高原的边缘地带,以星星之火开始复燃,逐步向青藏高原的中心发展,这是藏传佛教后弘期的开始。后弘期的佛教接受第一次传教失败的教训,开始大量吸收苯教的仪式仪轨,法物法器也为我所用;众多苯教所拥有的山神战神也请进寺院成为佛教的护法神;尤其是吸收苯教的生命观念,以适应藏民的心理定势。这种佛教本地化的过程也就是藏传佛教确立自己风格的过程,藏传佛教从此便以燎原之势,在广柔的青藏高原上广泛传播。其间,教派林立,也说明藏传佛教发育的充分和完善。尤其是历史上先后出现的四大教派宁玛派、噶举派、萨迦派和后来的格鲁派,各领风骚数百年,成为藏传佛教中的中坚力量。

    此时的苯教也并没有歇着,朗达玛灭佛的暂时“胜利”,并没给苯教带来发展,苯教在反省和思索,转过来采取积极的姿态,学习、吸收佛教的精华,尤其是建立起了苯教的理论体系,完成了许多苯教经典,以它山之石垒筑起自己的大厦基石。孜珠寺便是能够全面讲授苯教《甘珠尔》、《丹珠尔》等重要经典著作的苯教寺院。

    佛苯两教相融合的结果,使今天的人们很难准确区分各自的传承。但是,我在孜珠寺的15天中,还是注意到了苯教自身不同于佛教的显著特征。苯教的标识卍字符,是古代先民对太阳神的崇拜,它以逆时针方向运行。这和佛教卐字符顺时针的旋转方向正好相反,逆时针方向旋转反映了古代先民对太阳东升西落天体运行轨迹的认知,体现了自然崇拜的精髓。苯教的自然崇拜最典型的就是三界人生观,苯教把世界分为天上、地面和地下三度空间,认为天地世间神灵鬼怪无处不在。住在天上的为天神,天神威力极大;住在地上的为念神,有很多神山以“念”字开头,如念青唐古拉等;住在地下水中的称“鲁”,即为龙神。这种三界人生观一直影响着后来的藏传佛教,一直延续至今,成为整个民族对世界的认识。

    苯教师所用的法鼓鼓面上绘有六角星,仁青扎巴告诉我,这是愤怒护法神的象征。六角星中全黑的鼓面底色象征庄严,意在说明其它颜色即其它意识形态不能侵蚀沾染。苯教师的紧身坎肩都镶有蓝色布边,几位活佛的帽子上也装饰有相交的蓝色布条,这些标识都有别于佛教。跳法舞的金刚衣着、帽饰十分大气,富有朝气。有相当一部分的禽兽面具留有古代部落图腾的印记。法会上的供品中,有用糌粑做的女性乳房形状的彩绘雕塑,这里曾为女国,或许是女性崇拜的历史遗存,就不得而知了。祭祀仪式中全然没了古老苯教宰杀牛羊做牺牲血祭的场面,这是向佛教学习的结果。

    大凡著名的寺院都有一座同样著名的天葬台,孜珠寺的天葬台传说是一位女神从天门中下来,路过孜珠寺时帮助修建的。所以,方圆数百里的苯教徒都希望死后到这里天葬。孜珠寺主体建筑地势都很高,天葬台反而落在了山腰上。每次天葬前,孜珠寺都有几名僧人在房顶上向下,朝着远处的天葬台念度亡经。其间,要用人腿骨做成的法器吹奏几段音乐,来召唤神鹰兀鹫。 

    兀鹫就住在孜珠峰的悬崖洞穴中,藏语发音叫它“郭”,意为“神鹰”。令人惊叹的是,兀鹫还是仅有的只在严寒冬季产卵孵化幼雏的猛禽。所以说,兀鹫在藏民心中是近乎完美神圣的。

    我在孜珠寺的l5天中,就有两个人到这里天葬。甚至有一家的驴子死了,也来这里天葬,好让辛苦一生的小毛驴转世能有个好去处。天葬台上有许多死者的衣物,寺院每年入冬前都会打扫一次,将衣物集中掩埋。这些天,接县里通知,昌都地区组织的一个茶马古道考察团要来,其中有许多中央和海外的媒体。寺院粉刷了墙壁,换上了新的华盖经幡,提前打扫了天葬台,僧人们一边唱着歌,一边干活。我注意到,几位活佛也参加了这些劳动,经师邓巴强调说,现在寺院有不少年轻僧侣,我们要带着他们干好才行。看来,寺院也有个以身作则,保持传统的问题啊。

    六珠峰的峻美增添了孜珠寺的灵气。朝圣的人们提前两天赶来参加法会。他们唱着苯教的八字箴言歌,一圈又一圈的转山。山有多高,水就有多高,这是青藏高原的秉性。孜珠山一周就有八十一座山泉,转山的人们遇泉便可饮水洗面,意在净化心灵。

    这里的人们把寺院前的大石山比作了阿里的冈底斯山,把两座小山比作迪庆的卡瓦嘎博(太子雪山)和林芝的苯日神山。这种集天下苯教神山为一处的做法,对于前来转山的苯教信徒来说,孜珠寺就更具魅力了。

    藏历五月十五的大法会整整举行了一天,十三套法舞都有特定的内容和含义。宗教作为人类的精神文化遗产,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保护。还要特别提到的是,孜珠寺有着光荣的历史和鲜明的爱国爱教传统,当年他们支持西藏和平解放,支援人民解放军进藏。在后来的民主改革中,他们坚定的站在人民一边,维护了祖国的和平统一。

    (2003年首发/2012年修订版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本文相关连接:

    《苯教圣地——孜珠寺》《文明》2003年第5期

    《苯教圣地——孜珠寺》《今日中国》2003年藏文版第7期

    《苯教圣地——孜珠寺》2003年《中国民族》英文版第2期

    《苯教圣地——孜珠寺》2003年CCTV.com民族频道/走进西藏/为格萨尔千年纪念特别制作/嘉宾文萃

    《苯教圣地——孜珠寺》西陆网2004年10月转《文明》杂志

    《苯教圣地——孜珠寺》中国西藏新闻网转《文明》杂志

    《苯教圣地——孜珠寺》中国民族宗教网转载《文明》杂志

    《苯教圣地:丁青县孜珠寺》中国西藏文化网2010年8月转cctv.com/民俗频道/走进西藏/为格萨尔千年纪念特别制作/嘉宾文萃

    《苯教圣地——孜珠寺》千龙网转载《文明》杂志

    《苯教圣地——孜珠寺》西行旅游网转载CCTV.com民族频道/走进西藏/为格萨尔千年纪念特别制作/嘉宾文萃

    《苯教圣地——孜珠寺》中国知网转载《文明》杂志

    《苯教圣地——孜珠寺》香港宝莲禅寺网转载CCTV.com民族频道/走进西藏/为格萨尔千年纪念特别制作/嘉宾文萃

    《苯教圣地——孜珠寺》佛缘网转载CCTV.com民族频道/走进西藏/为格萨尔千年纪念特别制作/嘉宾文萃

        孙明光  自由撰稿人/纪录片编导/人文地理摄影师

    E-mail: wrm13@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