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部落安 然

    甪直故事

     

    神州水乡第一镇

    中国第一大河长江,自唐古拉山脉起源,由西向东一路奔腾,横贯中国大陆九省一市,在上海汇入东海。长江下游的南部平原地区,水源充沛,湖泊河流众多,散落其间的村落、城镇被水网环绕,由此成为江南水乡。江南水乡大都美丽富饶,然而称得上古镇的为数不多,甪直便是一个。甪直位于上海以西,苏州以南。距上海六十公里,距苏州二十五公里,陆路水路四通八达,交通运输方便快捷。

    甪直是真正的水乡。它的名字是水写成的:它南临澄湖、万千湖,西靠独墅湖、金鸡湖,北望阳澄湖,镇上有河道三纵三横,加上北头吴淞江画出的弯弯一撇,正好构成一个“甪”字。

    甪直是名副其实的古镇。早在大约六千年前,这里已有先民聚居。1997年,甪直西南的张陵山发掘出11座古墓葬,出土了200多件石斧、玉器等文物,经考古鉴定为新石器时代崧泽文化和良渚文化的遗存。二千五百年前,中国历史上的春秋战国时期,先后有两位吴王在这里修建离宫、园苑。吴王阖闾在甪直西南建了“阖闾浦”;阖闾的儿子夫差,在甪直镇北的吴淞江畔建了“吴宫”。早期的甪直只是个小小村落,名为甫里,清代改称甪直。

    甪直有广袤肥沃的田野,有大面积的湖泊河荡。这里河湖成网,物产丰富,农业以稻、麦、油菜为主;荡田盛产席草、茭白、荸荠、菱、藕;湖区可养鱼、育珠,是名副其实的“鱼米之乡”。春天油菜花开,大地一片金黄。夏季,绿色的荷叶一直铺到天边,粉红荷花点缀其间,渔家姑娘划着小船,穿行在荷叶之间采摘莲蓬,悠扬的渔歌在荷塘飘荡,鱼儿在荷叶下戏水,小鸟在空中飞翔,一派自然和谐的田园风光。

    甪直西南约2公里处的澄湖,总面积40平方公里,平均水深不到2米,盛产青虾、鲫鱼、四腮鲈鱼和名贵的银鱼。天晴水清时,渔人可以看见水下的街道、井台、上马石,这是原先的古代市镇,因水灾而陷落湖底。传说甪直有神兽护佑,才能不受水灾浸没。甪直镇中有一个甪端广场,广场中央矗立着一座六米高的雕塑,是一头蹲坐着的外形独特的独角兽,这就是传说中的神兽——甪端。据说它有许多神奇的本领,一是速度飞快,二是消息灵通,还有保境安民的神通。传说甪端本是来去无踪,四处游走,没有固定住所的,有一天路过甪直,被这里的风情吸引,加上甪端与甪直名字中都有一个“甪”字,很有缘份,于是它就留下来,成为了这片水乡的保护神。

    事实上,保护古镇的,正是甪直人自己。为了保护古镇区风物原貌,甪直人施行“六不”原则:镇内不准填河;不准拆桥;不准盖三层楼以上的房屋;不准盖红砖瓦房;不准通公路;不准新建工厂。将新镇区建在古镇区外围,既解决了经济发展问题,又完整地保护了古镇,甪直人可谓颇有远见。他们还在澄湖边兴建游乐中心、高尔夫球场,建起了别墅群,开发区的现代与古镇风景区的古朴遥相呼应,相得益彰。

    走过镇西头那道标志性的建筑——石牌楼,就进入了古镇风景区。古镇区不大,只有1.1平方公里,镇中有四十余座宋、元石桥,横跨近七十条古街水巷,将八万平方米的明清古建筑群连接起来。走在镇中,但见小桥流水,曲街幽巷,两侧是粉墙黛瓦的民居,热闹的老街、悠长的弄堂,有门楼气派、风火墙高耸的深宅大院,河边的石驳岸延绵数千米,岸边砌有石凳,可供人休憩。

    水巷中有许多船只,专供游人乘坐,划船的都是中年船娘。别的水乡划船的多是男子,只有甪直,清一色由船娘划船。船娘的服饰也很特殊,一件衣裳以青、红、蓝、白、花不同颜色组合拼接,头上扎头巾,垂着鲜艳的流苏,腰间系绑腰,脚蹬绣花鞋,这种传统装束被人们称为“江南的少数民族服饰”。身着传统服饰的船娘已成为一道水上风景。坐着小船,一边听船娘哼唱民歌,一边去寻访名胜古迹,心情既轻松又兴奋。

    甪直古迹名胜众多,创建于公元503年的保圣寺已历经千年风雨,寺中的古塑彩绘罗汉更是蜚声中外。唐代大诗人陆龟蒙曾在此隐居,留下遗址,人们为了纪念他修建了甫里先生祠。陆氏遗风影响着一代代的后辈甪直人,元代,陆龟蒙的后人创建甫里书院,开一代文化教育之先河。近代,里人沈寒柏开办新学,教育家、文学家叶圣陶在此进行教育创新实践,著名的反清组织南社常在此活动,这里的水巷走出了“学贯中西第一人”王韬,走出了国际影后萧芳芳……走进甪直,你就走进了立体的历史,甪直因此被誉为“神州水乡第一镇”。

    刚柔相济水与桥

    民间有歌谣:天上的星多,甪直的桥多。甪直是古桥之乡,方圆1.1平方公里的古镇区内,最多时有桥七十二座半,现在保存下来的有四十一座,最密集处不过百米的河道上就有六座桥,如此高的密度,远远超过了意大利水城威尼斯。四十一座古桥建造年代跨宋、元、明、清四朝代,以明、清时期的最多,造型风格各有千秋。

    最古老的桥,是位于西市下塘街萧芳芳演艺馆旁边的中美桥,又叫和丰桥,是一座石拱桥,建于北宋年间,距今已有900多年历史。桥面的每块石头上,都有精美的浮雕。青石拱圈,武康岩桥墩,牢牢地扎根于柔柔碧水之中。

    最大的桥是正阳桥,位于镇东市梢,俗称东大桥,建于明代万历年间。吴淞江的分流自北部进入镇区,被古街老宅划分为狭窄的水巷,流经西美桥和东美桥后,水流汇聚,水量增大,到了镇东,水面达到数十丈宽,流速湍急。正阳桥正处于东部出水口之上,58米长的桥身飞跨于宽阔的水面上,起着关锁蓄势的作用。桥高12米,桥孔宽10米,桥面宽5.2米,桥体用花岗岩砌成,有66级石阶,是全镇是大的石拱桥。这座大桥雄踞在古镇东端,每天最先迎接第一缕阳光,因此起名“正阳桥”。站在正阳桥上,眼前一片开阔。向东望,前方六七百米的河中央,有一个河心洲,形状像一朵盛开的莲花,人们称之为莲花墩。向西望,美丽的镇区风景如画。

    每当月明之夜,站在桥上,只见天上有月,水中有月,脚下有桥,水中亦有桥,虚虚实实,如诗如梦。或者乘一叶小舟,在河中漫游,清波荡漾中,水中的月亮摇晃不停,叫人忍不住伸手去捉。这就是甫里八景之一的“长虹漾月”,正阳桥便是那一道飞临水面的长虹。

    镇东塔弄口西面的东美桥建于明代成化年间,距今有500多年历史。桥面的石头上刻着莲花等图案,十分精致。一般的石拱桥都只有半个拱圈,与水面的倒影相合形成一个整圆。东美桥却不同一般,它的桥拱是一个整圆,水上半个,水下半个,造型奇特。整拱能比半拱承受更大的压力。东美桥因其造型的独特,被载入了中国桥梁史,成为一种桥梁建筑形式的典范。

    漫步水乡,常常看到两条河道在某处交汇,形成“T”形或“L”形交叉,河上的桥也是一竖一横,呈直角形紧密地靠在一起,看上去仿佛是连体桥,也叫双桥。它的形状很像中国古代人们使用的钥匙,所以又称钥匙桥。在甪直,人们给它起了更好听的名字,叫做“三步两桥”,意思是从一座桥到另一座桥只要走三步。甪直有四对双桥,集中在由镇北到镇南的市河上,分别是中市北端的和丰桥与环玉桥;镇中心的万安桥与三元桥;南市北部的进利桥和金鼎桥;南市南端的南昌桥和永福桥。这四对双桥,以镇中心的万安桥与三元桥为代表。三元桥建于明万历年间,东西向跨于塘河河面。万安桥建于清乾隆初年,南北向跨越眠牛泾口。两座桥都是桥面平直,桥拱呈方形的梁式平桥。

    在陆龟蒙墓前,有两座垂虹桥,只有1米多长,是镇中最小的石桥。两座桥呈对称状,连着一座清风亭,据说象征了隐居于此的大诗人陆龟蒙的两袖清风。

    还有半座桥指的是界桥,因为它一桥连着甪直和南港两个镇,所以一个镇只有半座桥。

    甪直的石桥跨越多个朝代,各具特色,汇集了自宋代以来水乡桥梁建筑工艺之大成,极有研究和观赏价值,可以说:甪直就是一座开放的古桥博物馆。甪直的石桥大都以花岗石制成,这种坚硬的材料做成了桥,便生生世世与水相伴,时间像水流一般逝去,石头做的桥却原地不动,任岁月变迁,它们连接着甪直的过去与现在,今天与明天。

    与石桥长伴的还有石驳岸,它们一路护卫河流,护卫着沿河的古宅与古街。沿岸可见许多石头,大多一尺见方,石头都被雕刻过,上面穿有石钉,这是用来系船缆绳的。当小船要在某处停泊,就把缆绳系在石上。这些船缆石上,有的雕着飞翔的蝙蝠、奔跑的小鹿,有的雕了寿桃、如意、灵芝、蕉叶等待,图案不一,雕刻的手法也各不相同,有浮雕,有立体雕刻,有阴刻等等。数十个船缆石,排列在两千多米长的驳岸边,像一道雕刻展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