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部落 李光星

    天地升腾英雄气——纪念开国少将王建青百年诞辰

         

        战马踏东岳,雄兵浴泗流。快刀斩乱棘,飞箭射敌酋。区域百千里,敌后运筹谋。军民磐石固,敌伪几春秋?这首《 贺赵杰司令建立泰、泗、宁抗日民主根据地 》诗,出自开国少将王建青之手。字字铿锵有力,句句气势磅礴,抒发了山东抗日将士坚毅豪迈、勇猛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情怀。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几十年征战生涯,王建青文韬武略,叱咤风云,威武豪迈,光彩夺目。在金戈铁马的战争岁月,为了人民的解放事业,他驰骋大江南北,决胜千里之外,以颇具传奇色彩的壮丽人生,谱写了一曲可歌可泣的英雄赞歌,在灿若星辰的共和国将帅中留下了辉煌、独特的形象。

           

        第一章:沙场百战写传奇

        魏源在《圣武记》中说:“小天时决利钝,大天时决兴亡。”意思是,成小事业者要有小天时,成大事业者必有大天时。开国少将王建青所处的时代,正是“家国不幸诗人幸”的时代,是呼唤英雄、成长英雄的时代,更是大浪淘沙、惊心动魄的大时代。

        王建青,曾名王铭绅。1911年3月出生,山东新泰县(今新泰市羊流镇)官桥村人。1930年9月,考入新泰县立师范讲习所。1931年2月,经王徳一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1932年秋毕业后,在刘杜冯家村小学以教书为掩护从事党的地下工作。1933年春,参加了龙须崮暴动前的组织发动工作。1935年1月,组织发动全县教师“反甄别”罢考斗争。1935年8月至1938年1月,任中共新泰县委委员。1938年2月,参加徂徕山抗日武装起义。抗日战争时期,先后担任山东抗日游击第四支队一团四连指导员、二营政治教导员、四支队特务大队教导员、政委,鲁东南区党委警卫团政委、九支队一团政委、山东纵队二旅六团政委、莒中县委书记兼莒中独立营政委、滨海军区三军分区副政委、滨海军区人民武装部部长、滨海军区警备第十旅副政委等职;率部参加了口子、莲花山、辛汪、太石公路东段、鲁南反扫荡、角子山反顽、莒县、收复滨北等战役战斗和著名的百团大战。解放战争时期,历任滨海军区二分区司令员、鲁中军区警备一旅副旅长、华野八纵二十四师副师长、豫皖苏五军分区司令员、三野二十六军七十七师师长;先后参加了莱芜、孟良崮、土山集、沙土集、夹沟、许昌、开封、淮海、渡江、上海等战役。解放后,历任解放军空军陆战第一旅旅长、华东军区司令部人民武装部第一副部长、二十军副军长兼参谋长、二十军副政委兼军事检察院检察长、南京军区工程兵政委、南京军区政治部顾问。1955年,被中央军委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75年1月,当选为第四届全国人大代表。1982年8月,经中央军委批准,按正兵团待遇离休。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1991年9月6日,王建青在南京逝世,享年80岁。

           

          “你帮我找到了出路”

          1931年2月。新泰菜园村王德一的家中。墙上挂着一块不大的红布,布上画着一个不规则的五角星,星内画有镰刀与斧头。

          稚气未脱的王建青,一身青布长衫,一脸凝重神情,郑重地举起右手,随王德一一句一句地小声念道:“严守秘密,服从纪律,牺牲个人,阶级斗争,努力革命,永不叛党。”

          王建青显得有些激动,声音有点发颤。

          王德一也很兴奋。他伸过手来,紧紧握住王建青汗津津的双手,用力摇着,说:“铭绅同志,欢迎你!往后咱们就是一家人了!”

          “谢谢!谢谢!你帮我找到了出路!”王建青攥住王德一的手,激动万分。

          “不过,你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加入组织后,可是随时都有被捕的可能、杀头的危险啊!”

          “怕什么?活人不能让尿憋死!杀了头,不就是碗大的一块疤吗!”王建青语气坚定。

    时光回流到1930年。当时,新泰菜园村的共产党员王德一正在济南一中读书。他每次上学、返家都要路过官桥村,渐渐地与在本村小学堂读书的同龄人王建青相识,有时就在王建青的家里住上一段。两人志趣相投,一见如故,经常谈论一些国家大事,发表各自的看法,并互相传阅一些进步书刊。两个年轻人的心,越走越近。1930年9月,王建青以优异成绩考入新泰县立师范讲习所。受王德一的教育和影响,在校学习期间,他积极接受进步思想,参加进步活动。1930年底,王德一放寒假时,路过官桥村,约王建青到菜园村作客。王建青一连住了好几天,两人聊得很投机。他们谈论到打土豪、分田地,让穷苦人有饭吃的问题,谈论到如何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的问题,谈论到如何抗击日本侵略者的问题。后来,王德一委婉谈到加入组织时,王建青斩钉截铁,他说“久旱逢甘霖。我早就盼着这一天哪!”王建青从县立师范讲习所毕业后,分配在刘杜冯家村小学当教员。他以教书为掩护,把一腔热血投入到秘密革命活动中,在较短时间内,先后发展官桥的冀焕德、翟镇的张学秀2名进步青年入党,并于1932年7月建立了新泰早期的基层党组织——官桥党小组。 

    组织小学教师反“甄别”罢考斗争

    1935年1月,国民党新泰教育当局,利用放寒假之机,以教师多、学生少为名,集中教师进行考试,借以甄别、任用听话的教员,淘汰部分不听话的,以达到清洗共产党员和进步分子的政治图谋。为挫败反动当局的阴谋,新泰党组织决定,由王建青以小学教师的身份领导这次反会考、反甄别斗争。王建青是青年才俊,在新泰教育界知名度很高。他当时负责新泰西部党的工作,利用交朋友和交流教学经验等方式,团结了大多数的教师。他积极进行反“甄别” 宣传,营造反会考氛围。他常常对老师们说:“大家辛辛苦苦劳动了一年,谁家没有妻子和老小?本应该回家团圆,欢度春节,现在又考什么试,搞什么‘甄别’,也不知道哪个同仁要丢掉饭碗、要倒霉。”这些话,说得很实在,入情入理,一般教师都能理解和接受,就连平时思想保守的教师也产生了共鸣,被发动起来了。在王建青的发动下,羊流二小及新泰西部的教师积极响应,“罢考”的氛围渐浓。县委其他同志也积极串联,相互应和,争取全县广大教师的支持。临近考试时,全县160多处学校的200余名教师先后进城,分别住在“聚香斋”、“安庆园”,形成了斗争中心。在王建青等人的发动下,到考试这一天,教师们拒绝进考场,当局多次做工作都无效。考期一天一天地向后拖。县教育局企图以政治要挟教师,并唆使教师中的国民党员陈金宝、冀焕长等人出面公开辩论,说什么这是共产党在捣乱,不要上共产党的当。甚至对王建青等人进行谩骂和人身攻击。王建青与他们针锋相对,据理力争,进一步得到了教师们的拥护。敌人越来越孤立,群众情绪激愤,纷纷骂他们是县教育当局的狗腿子。罢考斗争坚持到第六天。此时已近年关,大家都急于要回家过年;再说,在县城里住着花费又大,思想上开始有些波动。而教育当局的面子此时已经丢尽了,不考又不好向上级交待,便使出杀手锏,下了最后通牒:“根本没有什么‘甄别’不‘甄别’,全是共产党在背后捣乱。愿考的就进考场,不愿考的就别想再当教师”。结果,第一批50人在国民党员教师的带头下进入了考场。第二批大部分是中间人员。最后只剩下以王建青为首的36人。根据这种情况,王建青与王德一商量,认为:剩下的全是我们的骨干,如果不考,容易暴露身份,失去这一斗争的意义,决定入场应考。这次反“甄别”斗争,打击了敌人的嚣张气焰,挫败了“甄别”的阴谋,给县国民党当局以沉重打击。新学期开学后,他们没敢辞退一名教师。而对罢考中表现积极的王建青等人,因为找不出什么破绽,在重新填表登记、让人担保之后,仅推迟半年便不得不继续任用了。

    脱下长衫,拉起队伍,参加徂徕山起义

    1937年的秋天,雨水绵绵,蛙声不断。侵略者的魅影逼近山东。新泰王德一的家里,“三王碰头会”正秘密进行中。“照这样下去,咱新泰很快也要完了!咱该商量一下,立即行动,组织起来,抗日救国!”王迫悟性子急,人还没坐稳,一口气抢着说。“省委最近有指示,要我们拉队伍,动员群众到游击队去。”王德一小声地说。听得出,他很兴奋。“什么时候?”王建青急切地问。“拉队伍的时间,要等济南等大城市失守后,但未确定起义的地点,到那时再向省委请示吧。”“在敌人进攻的情况下,我们与省委的联系被打断了怎么办?”“万一出现这种情况,咱们就先拉起队伍打鬼子,同时积极找省委。”“对!先拉队伍,打鬼子!”王迫悟兴奋了。“今天的任务不只是宣传号召,更重要的是立即行动起来。尤其是对发展游击队的队员要抓紧,一一落到实处。”王德一布置任务。“最困难的,还是不好搞到枪。”王迫悟不无担心地说。“武器可能有困难,党员有枪的要拿出来,同时也可以向财主家动员献枪,说明献枪是爱国,否则让敌人抢了去再杀中国人就是罪。”王德一提醒道。“对!动员有枪的人家献,这是打鬼子爱国保家乡,名正言顺的事。再说,咱还可以用土炮和红缨枪,打仗时还能缴获。”王建青攥起拳头,向下一挥。按照分工,王建青负责新泰西部果都以北及羊流西北各小学的发动和宣传。回到官桥,他征得乡长冀焕德的同意,便以乡长的名义,召开全乡闾长、庄长以及教员和部分学生大会。冀焕德主持,王建青讲话,主要宣传我们要抗日,要成立游击队,希望年轻人去参加八路军的游击队。会后大家议论纷纷,有的说,共产党里有“圣人”,要干就干八路军。经过细致宣传和动员,羊流商人单长田、羊流高小美术教师徐子蔚,还有毕业于曲阜师范的上裴家庄郭百原等,纷纷到果都毛家庄小学找到王建青,要求拉队伍,参加八路打鬼子。郭百原满有把握地说:“我在上裴家庄子一带,拉三十多个人、二十来支枪,不成问题。”“我已去南李家庄子两次找会说日语的小赵,他答应可拉起十来个人。我自己可拉起二十来个人,七八支枪。”羊流西张庄村的单兆策也表态。“我在羊流店能带出十人左右,但枪都由寨主冀海峰掌握着,不好搞。”羊流村的单长田有点为难。“老王,我们在咱官桥村可拉出四十人左右,枪也能搞到二十支左右。”曾在蔡廷锴部队当过排长的冀焕坤,沉稳地说。“如果与八路军接不上头,敌人又打到咱们这里来了,咱怎么办?”郭百原提出了他的担心。事实上,他的担心不无道理。大家又讨论一番后,王建青拍板:“我们先把队伍拉起来,由冀焕坤指挥。到时如果与八路军联系不上,我们就到北部崇岩山下的龙石岩集结,在崇岩山到新甫山这一带山区活动。靠山吃山,终有办法。”

          1938年1月12日,王建青收到一封密信。信是王德一在十天之前写的,几经周折才送到他的手上。原来,1月1日,山东省委在徂徕山举行了抗日武装起义,要他立即组织人员到徂徕山会合。

          王建青连夜召集郭百原、单兆策等10余人开会,决定由他先期带一部分人上徂徕山,其他人继续发动人员,等候消息。王建青带着20余人,于次日中午直奔徂徕山。由于不熟悉情况,行至半路时迷了路,又听说部队已下山向南出征了,只好原路返回。2月初刚过春节,王建青从单洪父亲那里得知四支队已到达刘杜,便带着单兆策、小赵两个人,连夜跑了七十多里路,赶到了刘杜,正式参加了四支队。

          不久,山东省委书记(兼四支队政委)黎玉找王建青谈话,让他回家乡官桥、化马湾一带了解日军、国民党的情况,并把准备参加起义的武装带出来。王建青奉命回乡,但情况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原来,赵家庄的和进步被国民党土顽秦启荣委任为大队长,原来联系好的人和枪,都被和进步封官许愿拉走了。

          王建青与单兆策一商量,事不宜迟,马上联系未被拉走的20余人,带着两支步枪,连夜赶赴莱芜五斗,与四支队会合了。

          孤胆入虎穴,蒙难莱芜城

          1938年4月。王建青代表四支队,只身一人赴莱芜与秦启荣部谈判。临行,首长特意安排曾与秦相识的徐子蔚作为引介人同往。

          秦启荣的机关,设在莱芜城东门里的职工学校内。

          “我奉八路军山东四支队派遣,前来与贵部商讨联合抗日的问题。”王建青见到秦启荣,首先递上公函,说明了来意。

          “好啊!我这次率部队到莱芜,是因莱城事件不得已而来的。我同意与贵部避免摩擦,共同抗日。”秦启荣假惺惺地应和了一会儿,便借故离开了。

          原来,我军在淄川、博山一带打击日伪时,秦启荣的部属、莱芜县长谭远村和保安队大队长景大麻子景肇令,逮捕我过境人员,并关进牢房,残酷地严刑吊打。我军忍无可忍,派部队占领莱芜城,救出了关押的同志,俘虏了谭、景二人。秦以此为借口,纠集宁阳、泗水、新泰等地土顽,号称万人兵力,于四月初气势汹汹地向莱芜扑去。为了共同抗日的大局,我军决定撤出莱芜城,与秦部谈判。推荐谈判代表时,赵笃生主任专门到四支队短训班作动员。因恐谈判风险很大,一时无人敢承接任务。王建青一看,就自己是党员,自告奋勇地站出来,说:“赵主任,让我去吧!”

          在谈判过程中,秦的联络副官刘文桢和政训处主任刘元顺,因与王建青是同乡相识,多次出面拉拢,“夸奖”王建青“高才有为”,说秦部缺乏人才,希望留在秦部“是份力量”;后来,秦的参谋长孙俊野也封官许愿来劝降,王建青凛然不为所动,他正色告诫道:

          “八路军很好,英勇善战打鬼子。我是为了抗日才参加八路军的,不是为了当官。我这次来是四支队的代表,要与秦司令谈判,联合起来共同抗日的。希望你们不要再费心思了。”

          秦的部属看王建青态度很硬,根本不听他们那一套,便设计诬陷王建青是奸细,把他绑起来,关在院南头臭气熏天的马棚里,任凭王建青解释和抗议,他们就是不理会。敌人曾将屠刀架在王建青的脖子上,把他押到一口沸腾的油锅前威吓他;还搞假放行,让哨兵在半路中以“八路奸细”的名义,把二人再抓起来,吊在槐树上,拉得足不着地,用鞭子抽打,并扬言要枪毙,企图逼迫王建青投降。但王建青始终毫不畏惧,坚贞不屈,视死如归。囚禁中,王建青曾作《莱芜城蒙难》诗两首,来鼓励徐子蔚。其中一首是:“不知何罪被拘留,与马一棚待为囚。自问丹心为祖国,岂怕刀斧加于头。”

          慑于八路军的威名,秦部未敢进一步加害王建青,最后作为人质扣押起来。直到三天后,四支队以莱芜县长谭远村和保安队大队长景大麻子两个俘虏来交换,王建青才死里逃生,重新回到四支队。

          组建特务大队,浴血新甫山头,

          1939年春,王建青、武中奇奉命组建四支队特务大队,由武中奇任大队长,王建青任大队教导员(后任大队政委)。王建青建议在新泰、莱芜边沿地带扩建队伍。他善于动脑筋,有号召力,动员特务大队的战士帮助群众收麦种豆,密切军民鱼水关系;又安排进步战士回家利用各种关系扩兵拉队伍。他曾任命雌山村的吴天仁、上裴家庄的郭金连等人为特务大队中队长,让他们回家拉队伍。两个中队有的发展四五十人,有的一百多人,都是羊流一带的农民。

          就这样,特务大队很快拉起了4个中队、500余人的抗日武装。

          5月,王建青带领3个中队驻防雁翎关。这时,国民党新泰县县长董少羲带领百余人的县保安队开到龙石岩。董原是新泰县教育局长兼县立师范讲习所所长,与王建青是师生关系。王建青想争取他同情我党联合抗战的主张,便派雷子敬队长持函前往联系。不料,董少羲将雷吊打了一顿后又放回来。因此,王建青决定歼灭这伙地方武装。董部离特务大队20多里路,我军便于深夜将主要兵力埋伏在龙石岩以南,以少数兵力袭击,准备该部向南突围时歼灭之。战斗打响后,狡猾的董部向莱芜境内逃跑了。

          麦熟的时候,地方土顽和进步的一营营长冀淑渭,带全营100多人进驻雁翎关以西几公里路的苇池村,大肆做反共反八路军的宣传。王建青下令教训教训他们。在一个拂晓前,特务大队包围袭击了该营,冀淑渭只身跳墙而逃,俘虏了70多人,缴获50多支枪。

          6月,日军对新甫山区进行大“扫荡”。王建青带领3个中队,协同泰安地委吴瑞林指挥的一大队及四支队副司令员赵杰指挥的一个营,在雁翎关以东几个山头坚守。敌人从上午8点四面向我部进攻,一天时间连续发动六次进攻,都被我军顽强击退。黄昏后,特务大队王建青部及一大队由吴瑞林大队长指挥,向山东北方向突围,赵杰副司令员带队向山西南方向突围,黎明前突出了敌人的包围圈。后来,王建青率部辗转转移到蒙阴的斜逢,等敌人撤退了,部队又返回新甫山西北野店一带。这时,王建青带的3个中队250多人,只剩下了几十个人,大部分因环境险恶,跑回家去了。

          进军鲁东南,开辟滨海根据地

          1940年2月,王建青率警卫团护卫中共山东第一区党委、第一军区机关、八路军随营学校等单位由鲁中地区进入鲁东南地区,在莒县一带开辟滨海抗日根据地。他们在角子山先后与国民党顽军进行了三次反顽战役。在大店遭遇日军奔袭,王建青政委和武中奇团长指挥全团与日军展开激战,使区党委、军区机关、随营学校等单位安全转移。3月,中共鲁东南军政委员会及八路军九支队成立,一团改编归九支队建制,王建青任团政委。10月,九支队与二支队合并为山东纵队第二旅,下辖四、五、六3个团,王建青任六团政委。

          1943年2月,王建青奉命率六团3个连队同莒中县大队两个连队合编为莒中独立营,王建青任莒中县委书记兼独立营政委。在王建青的指挥下,莒中独立营连续拔除了石井、赵家岭、夏庄、令旗墩、豹子店、纪家店子、借庄、张家围子等敌伪据点,扩大了根据地,壮大了抗日武装力量,有力地消灭了敌伪的有生力量,沉重地打击了敌伪的嚣张气焰,迫使伪保安副大队长莫正民率3500余官兵起义,从而使莒县获得解放。在领导军事斗争的同时,王建青还带领县委一班人,在全县解放区开展减租减息、动员参军、拥军优属等工作,领导有方,政绩卓著,有效巩固了滨海抗日根据地。

         “革命战友谁笑谁?个个都是光腚猴”

    1947年夏。泰沂山区。大雨倾盆,道路泥泞。华野八纵二十四师副师长王建青率师一路跋涉,来到大汶河边。他奉命刚刚掩护山东兵团转移。任务完成后,他马不停蹄,风雨兼程,追赶主力部队。宽阔的大汶河,由于几日来连降暴雨,河水猛涨,水流湍急,挡住了他们前行的脚步。没有船只,我军没法渡河!此时派人去征集船只,显然已经来不及了,因为敌人的追兵尾随而来。在这十万火急时刻,王建青想起了一条妙计:他先从部队中挑选出一部分水性较好的战士,在水势比较缓慢的河道中,让他们手牵着手站成两排,组成平行的“人链”。他命令战士们尽可能地将衣服脱掉,以减小水的冲击,迅速从两排“人链”中间通过。就这样,部队安全摆脱了敌人的追击。望着满身泥水、还有些不好意思的男女战友们,王建青即兴口占一首诗:“雨后汶河滚滚流,千军万马无扁舟。革命战友谁笑谁?个个都是光腚猴。”后来,这首诗以《西渡汶河歌》为题,收入《中国将帅诗词选》。

           

          淮海战役:血战七天七夜,死死拖住黄维的援军

          淮海战役中,毛泽东和中央军委决定集中优势兵力先歼黄维,围住杜聿明,阻击李延年。刘伯承风趣地形容为“吃一个,夹一个,看一个”。王建青的任务,就是“看住援军李延年”。

           1948年12月9日,王建青率领第二、三、五军分区3个团组编的豫皖苏军区支队,在李延年驰援黄维的必经之路固镇以西,组织实施了鲍集阻击战。

          王建青的兵力是三个团,5300人!而对手李延年则有两个半师,共计4万余人!敌我兵力悬殊!

          阻击战打得异常惨烈。敌人倾其全力疯狂进攻,企图打开鲍集防区缺口。王建青身先士卒,冲锋陷阵,率部与敌人进行了殊死血战。双方你来我往,展开了激烈的拉锯战。在我军的顽强阻击下,连续七天七夜,敌军向前推进总共不到三公里!眼睁睁地看着黄维兵团被我军全歼。

          鲍集阻击战,共毙伤敌人3000余人,我军以伤亡1300余人的代价,为全歼黄维兵团赢得了宝贵时间。

          渡江战役:宜将剩勇追穷寇

          1949年3月,王建青任第三野战军二十六军七十七师师长,率师参加了渡江战役。

          4月13日,敌江苏省保安团及主力两个团占领我长江北岸新老洲。该洲是我渡江的跳板。下午4时,王建青率三十团及三十一团共4个营兵力,向敌发起反攻,于夜间11时半全部歼灭保安团,敌两个主力团连夜即窜江南。这次战斗,俘敌840余人,缴轻重机枪37挺、步枪450余支,为顺利实施渡江战役奠定了基础。

          4月23日拂晓,王建青率师向镇江县大港方向渡江,到黄昏即突破敌长江防线。我当面之敌也已从昨晚就逃跑了,因而安全地渡过长江。黄昏时,敌舰艇约十艘,从西向东突围,驶至大港江面,我炮兵向敌开火,敌舰艇向我猛烈反击,激战四十五分钟,敌舰向东逃去。我部击中敌舰一艘,消耗榴弹炮、野炮、山炮炮弹三百五十余发,并在辛丰镇俘敌海军80余人。在追击作战中,王建青率部消灭敌人3000余人,俘虏1万多人。

           

          奉命组建空军陆战第一旅

          1950年4月,中央军委决定组建我军第一支伞兵旅。空降兵部队领导机构的组建,要从有指挥作战经验的步兵师团营领导干部中选调。

          7月初,中央军委确定部队番号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陆战第一旅。三野政治部主任唐亮在南京找王建青谈话,交代了由他协助空军司令刘亚楼组建伞兵旅的任务。此前到达北京的苏联顾问团团长沙别里车夫,也专程到上海与王建青见面,商谈了有关组建训练事宜。

          不久,中央军委任命王建青为空军陆战第一旅旅长。陆战第一旅的旅部领导机构在上海组建,多数干部是从三野九兵团选调的。陆战第一旅的训练基地距开封东南1.5公里,是原日军营房;苏联专门派了一个41人的顾问团帮助训练。

          根据中央军委的命令,空军陆战第一旅从各军区、野战军筛选抽调一批战斗英雄和模范班、排干部,以及部分优秀战士,全旅共计5000余人。陆战第一旅的军政素质很高,其中共产党员占88%,英雄、模范、功臣占93%,参加过战斗的占83%。

          1950年9月17日,空军陆战第一旅在开封召开成立大会,旅长王建青代表全旅指战员进行了庄严宣誓。新中国从此有了第一支空降兵部队。

          王建青成为我军空降部队的开拓者。

           

          周恩来总理签署授衔令,王建青荣晋首批开国少将

          1955年9月25日至29日,国务院总理周恩来陆续签署授衔令,授予798名中国人民解放军将领以少将军衔。王建青被授予少将军衔,并荣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一级解放勋章。

          当时,解放军战将如云,少将军衔的评定可谓十分激烈,标准把握在正军级至正师级,主要是1952年评定的副军级和准军级人员,也有部分正军级和资历较深且战功显著的正师级干部。

          王建青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入党,参加过徂徕山起义,历任团、师、军级干部,亲历众多著名战役战斗,参与组建我军第一支伞兵旅;1955年,王建青时任二十军副军长兼参谋长。他以资历深厚、战功卓著的军级干部,荣晋首批开国少将之列。

          11月,授衔典礼在南京军区礼堂隆重举行。作为军人的王建青,荣誉和自豪到达了光辉的顶点。这一年,王建青才44岁。

          “我是幸运的。无数将士战死沙场,荣誉应该归功于他们。”每当谈起这事,王建青总是淡淡地说。

          《人民日报》发布王建青逝世消息

          1991年10月11日,《人民日报》刊登了王建青逝世的消息,对王建青在各个历史时期的革命工作给予高度评价。

          新华社南京10月7日电  南京军区政治部原顾问王建青同志因病于9月6日在南京逝世,终年80岁。王建青的遗体已于9月14日在南京火化。

          王建青同志是山东省新泰市人。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8年参加了著名的徂徕山起义,从此加入了党领导的革命武装行列。他历任营教导员、大队政委、团政委、军分区副政委、军分区司令员、师长、副军长、军事检察院检察长、南京军区工程兵政委等职。抗日战争时期,他为抗日根据地的巩固和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解放战争时期,他参加了莱芜、孟良崮、淮海、渡江、上海等战役,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全国解放后,他参与组建了我军第一支伞兵旅。他为人民军队建设贡献了毕生的精力。他是第四届全国人大代表。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第二章:将军本色是诗人

          王建青不仅是一位功勋卓著的大将军,也是一位文采飞扬的军旅诗人。

          王建青早年入私塾学习,后毕业于新泰县立师范讲习所,参加革命前一直从事教育工作,文学功底深厚,书法造诣颇深。无论是在出生入死的硝烟战火中,还是在紧张繁忙的和平建设年代,他写日记、赋诗、练书法的习惯一直没有改变。征战之余,治军之暇,以笔抒发情怀,创作了弥足珍贵的日记、诗词和书法作品。1993年,曾出版《永不回头——王建青日记》;2009年4月,在纪念南京解放60周年之际,南京军区副司令员王洪光中将将珍藏60年的父亲王建青的《渡江日记》,捐赠给南京渡江战役胜利纪念馆新馆。

          1986年,王建青曾将半个世纪所创作的诗词搜集整理成集,命名《王建青诗词草稿》。拟由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老战友王芳写序,王芳答应作序,但因事务繁忙,迟迟未就。后来王建青患病,直至去世,未能见到自己诗词集付梓问世,留下终生遗憾。

          笔者每与文友、作家郭伟兄谈起将军和诗稿,常有遗珠之憾,遂委托王建青的侄女婿、浙江剧作家、书法家、诗人郭涌先生,从王建青三子王洪高处觅到遗稿。笔者负责重新复印,作《开国少将王建青小传》,置于卷首。原稿无目录,由郭伟兄逐页整理,作出详目,撰写后记;并委托新汶爱书人蒋黎明先生精装成册,由郭涌先生题签书名;装订三册,一册由郭伟藏秋缘斋,一册由笔者藏星光阁,一册交郭涌带回浙江,分而藏之,以期将军诗稿不致湮灭于尘世。

          《王建青诗词草稿》,共收将军自1932年至1986年近60年间创作的333余首诗词。大致可按建国前后分为两个阶段。建国之前存诗54首诗。这些诗或写战乱之苦,或言报国之志,或抒杀敌豪情,大多是在“马背上”哼出来的,枪林弹雨,出生入死,有感则鸣,难有“吟安一个字,捻断数根须”的从容。建国后的诗词,现存诗199首,词80首。几乎年年有诗词,仅1985年就有诗词42首之多。这一时期的诗词,大多以军旅生活和情感、见闻为主要内容,更新鲜、更动人、更有魅力的旋律,则是对新生活的歌唱。

          我们所见王建青最早的诗,是1932年秋刚刚分配到刘杜冯家村小学任教时作的《开学歌》。这首诗,以白描手法真切描绘出国民党统治时期新泰山村教育的落后与无奈:

          三间茅屋向东歪,一位贫师自北来。 三五学生纵横坐,七八桌椅参差排。

    作于1938年春的《莱芜城蒙难》诗,则表现出初出茅庐参加革命的王建青,在顽敌面前大义凛然、视死如归的革命豪情:徐君莫要皱眉头,秦扣使宾自取羞。使命不污聊自慰,嗤之堂下滚开油。

          在王建青将军战争年代的诗词中,最具革命乐观主义情怀的诗,当数作于1947年夏的《西渡汶河歌》;最具磅礴、豪迈气概的诗,要数作于1943年冬的《 

          贺赵杰司令建立泰、泗、宁抗日民主根据地 》。《秋雨急行军》,则描写细腻、动人:“夜雨行军莽砀山,崎岖山路几回还?后骑不见前骑影,萤火晶晶乱草间。”

          作于1974年11月的《浪淘沙.海边看潮》,则堪称是将军的代表作:

          纵目望风潮,滚滚波涛。无边海际接云霄。喜看小船穿巨浪,自在逍遥。

          船舳远飞漂,万里雄豪。五洲交往有功劳。我欲乘潮今去也,搏斗龙蛟。

    建国后,将军于1950年冬,第一次回到故乡。他看到家乡人民翻身得解放,焕发出无穷的力量,一气呵成,欣然填写了两首词。其一《浪淘沙.与故乡农民闲话》:汶水细长流,东岳春秋。旧时相识变冤仇,到处流亡无不恨,死不回头。群众有何愁,民主自由。翻身故事话无休,反霸斗争皆闯将,增产丰收。其二《长相思.土改》:我志坚,你志坚,群众志坚更换天。谁言运动难。我分田,你分田,足食丰衣大乐园。斗争勇向前。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将军一生忠于党、忠于毛主席,写下了近70首歌颂党、歌颂毛主席等老一辈革命家、揭批林彪、四人帮的诗词,发自肺腑,感情质朴,憎爱分明。《菩萨蛮.沉痛悼念朱德委员长》,表达了将军对领袖们的真挚感情:

          “朱毛”吓破豺狼胆,征途百战经千险。马列信无间,忠心掌政权。

          领袖光明路,实践同心处。为党告年终,哀声颂伟功。

          正如王建青爽直威武、坚毅豁达的个性,他的诗词总体呈现沉雄豪迈风格。“徂徕起义,气壮惊天地。南北沙场挥铁臂,多少英雄战例。”“渭城曲罢露生寒,缺酒饯行进饭餐;抗日火焰高万丈,釜中蟹鳖几时欢?”“雨雪萧萧肥水寒,雁群归去寄悲残;黄维师丧传京市,蒋匪散魂乱一团。”几个征战瞬间,让我们感受到将军那境界辽阔、气势磅礴的豪迈气概,体验到坚定自信的乐观主义情怀。1985年5月1日,中央军委规定,凡离休的将军即日脱下军装。戎马一生的将军,思绪万千,情不能已,挥笔写下了激情澎湃的《解甲诗》:

          当年鞭马战沙场,夺得江山血本昂。

          解甲归来肠欲断,万千烈士葬他乡。

           

          “诗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是也。”大诗人杜牧道出了诗人的真谛。王建青将军就是一个富有赤子之心、充满英雄本色的真正诗人。他的诗词质朴真诚。质朴的语言、质朴的形式、真实的思想、真诚的情感,一切顺乎自然,有时不受约束,嬉笑怒骂皆入诗,一气呵成。有一首嘲讽名为抗日、实为土匪的国民党土顽陈三坎的新体诗,是这样的:“本来是尿器,冒充是酒瓶;消消毒可盛酒啊,你仍然是装尿。”一语双关,真实贴切。而《西渡汶河歌》:“雨后汶河滚滚流,千军万马无扁舟。革命战友谁笑谁?个个都是光腚猴。”俗语入诗,多了几分风趣、诙谐和幽默。《晚妆》诗:“半老夫人化晚妆,长山秋水映红光。别离欢合娟娟月,对舞鸳鸯阵阵香。”隽永婉约,别有一番情趣。“晨星七八个,船笛两三声;芳草结甘露,桂花薰古城。”这首《起早偶吟》,寥寥数语,活脱脱一幅南京晨晓写意,诗中有画境,画中有诗情。而作于1985年9月的《买菜》一诗,则让我们窥见到大将军的平民生活:

          病老勉强到菜场,冬瓜茄子买成筐。

          少荤吃素心中乐,毋忘战时长缺粮。

    王建青诗词的第三个特点,就是激情充沛。“一路登山青壮人,同其谈笑振精神;不知老伯多高岁?我尚年轻近七旬。”“战士年高斗志昂,朝朝练步体质康;狂人胆敢玩烟火,跨马挥鞭奔战场。”七旬将军,不减当年之勇!我们仿佛又听到齐上卿高固在大呼:余勇可贾!“当年鞭马战沙场,夺得江山血本昂。解甲归来肠欲断,万千烈士葬他乡。”“君吾年渐老,坚志仍如钢。一旦烽火起,挥鞭奔战场”年迈的诗人,发出了作为军人的壮志豪情和英勇气概,洋溢着将军热爱祖国、热爱新时代的满腔情怀。诗情浓烈,感人心魄,彰显英雄本色。

          王建青诗词,还有一个鲜明的特点,就是乡情炽烈。如:“青瓦粉墙宅舍,白杨绿树林行。农村处处好风光,一代新人豪壮。引水上山奇迹,垫河为地非常。年年增产有余粮,群众典型学创。”歌颂了家乡人民改天换地的斗志。“社员请我上山楼,山楼谈心最自由。忆苦思甜来对比,感恩主席换春秋。”表达了将军见到儿时伙伴时的兴奋与舒畅。“公社好,革命又推前。农业卫星传捷报,钢花飞舞倍加番,林木绿映天。”“客来谈道家乡,逐年康。发奋勤劳、粮食过长江。万元户,难清数,远飘香。正是春风、催得突耕忙。”这些诗句,如诗如画,如歌如泣,寄托了将军对乡梓巨变的赞美、对亲人真情的深深怀念。而作于1968年秋的《吊羊公先人墓》诗,则借故里先贤遭弃,表达了对时事的忧虑:

          数朵彤云罩太空,千山万水吊羊公。

          近视泪碑何所在,政治元帅满地红。

          可以说,王建青的诗词,是他半个多世纪军旅生涯的艺术投影,是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岁月的时代映照,是将军戎马一生心灵的真切流露,情感的真诚凝聚,气势与词采并美,思想与诗情俱飞,给后人留下了一笔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

    将军似乎无意作诗人。他有资深的革命经验和人生阅历,有丰厚的文化积淀和艺术修养,有比较富于个性的政治理念,他的人生境界之高和革命胸襟之大出自天然。他以革命信念、战斗经历、政治热情与人生哲理为表达内容,以中国古典诗词严谨、丰富、独特的结构和新诗自由、明快、直抒胸臆的语言为表达形式,一切随心灵情感而流动,恰如散文无拘无束,表现得质朴自然而又诗情横溢。可以说,王建青既有诗人的才情和笔致,又有将军的眼光和胸襟,以高视点和大气魄将历史、现实与未来,军队、民族与国家、民生熔为一炉,注入笔端,视角独特,感受新异。他有首作于文革时期的《登岱》诗:“泰山有座仙人桥,两面悬崖百丈高。不见仙人桥上过,浮云飞渡自逍遥。”登山观景,心随物转,将军竟也羡慕起“逍遥”的“浮云”来。一向爽直的将军,曲笔表达了对时局动荡的不解与无奈。闲暇之余,王建青喜欢与友人作诗唱和,其中与家乡名士官桥冀贞才、沟西郭玉贞等经常书信往来,交流诗作,互为唱和,留下了许多佳作。王建青有七绝《中美建交》:“中美建交震五洲,纷纷舆论议潮流。台湾归国人心愿,蒋氏王朝粪土侯。”郭玉贞依韵奉和:“决策帷中播九州,洞观全局看洪流。万千世界和为贵,天下归心始是侯。”诗友每逢相聚,他总要问上一句:“最近又有新作吗?又想两个好句子没有?”闲言碎语中,折射出将军儒雅、自乐的别样情怀。郭沫若赠陈毅诗:“将军本色是诗人”。以此称誉王建青将军,竟也十分精当、公允。读王建青将军的诗词,常常使人产生身临军旅的感觉。陡然间,增了许多豪情,添了许多壮气。 

           

          第三章:最亲还是故乡情

          王建青一生革命,转战山东,浴血江南,历经各类大小战役,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都留下了他深深的足迹。他从一个普通的革命战士,一步一步成长为共和国的高级将领。但是,无论战火纷飞的年代,还是和平建设时期,家乡的父老乡亲、山水草木,却时刻萦绕在将军的心头。

          先从一个有趣的小插曲说起吧。

          想当年,王建青是新泰教育界知名度颇高的青年才俊。他擅长交际,在冯家村小学教书时与曲阜师范毕业的郭百原结为好友。见大哥家的侄女王秀梅与郭百原的儿子郭涌年龄差不多,便与郭百原商量,指定了姻亲。

          1937年秋的一天上午,王建青穿着青布大褂子,戴着大礼帽,脚蹬“礼服呢”的千层底布鞋,佩上丝光洋袜,腿上还扎着一副青带子,身材魁伟,器宇轩昂,打扮得风流倜傥,相当气派。只见他胳膊下夹着一个木质的小梳妆盒,长约40公分,宽约20公分,高约5公分;里面整齐摆放着两支狼毫毛笔、两块名贵砚墨,还有一个联姻帖子。他要亲自到裴家庄郭百原家保媒提亲。

          郭百原是新泰西乡远近闻名的“大圣人”,威望很高。高朋驾到,自是重视非常。他特意安排了两个当地有身份的人物陪客,精心备置了六个菜:有炒小公鸡、豆腐炖粉皮、藕片、豆腐皮炒芫荽、炖鲤鱼、炒花生等。在那个年代,这已是够丰盛隆重的了。那时,郭涌才七岁,一听有人说:“你三叔丈人来了”(王建青在家排行数三),吓得赶紧躲进家里的磨面房里,蹲避在磨道里,一整天没敢出来。王建青的酒量很大,声音宏亮,又是酒逢知己,高朋满座,兴致自然很高。直到下午四、五点,王建青才稳稳当当地告辞。王建青提亲的故事,在家乡传为佳话。

          后来,因王建青参军抗日,日本鬼子四处搜寻迫害他的亲属。王建青便派人回来,将部分亲属连同郭涌小夫妇一起,克服重重艰难,接到滨海抗日根据地,参加了八路军。

          全国解放后,王建青长期在南京军区履职。特殊的工作岗位、超常的工作负荷,拖住了将军“常回家看看”的脚步,但锁不住悠悠故乡情。四十年间,王建青回乡十几次,每一次都留下了难忘的回忆。

          王建青原则性很强,他从不为家人谋私利。有时家人去南京看望他,他总会给家人一点路费,但绝不多给钱。有时家人和他谈及安排工作、找关系、要钱之类的话题时,将军总会很不高兴,而且绝不会办理。他的弟侄们也曾为工作的事找过他,都被他拒绝了:“在村里有田种,有活干,不是很好吗?还想到哪去?”后来,家里人也都理解了他这个“老革命”,也就不再去为难他了。每次回到故里,他常常住在自家的老宅子里,或是住在果都他侄女婿颜传龙家,而从没让市、乡里安排,怕给组织上添麻烦。

          王建青性格爽直,看到不对的事,就直言快语,不留情面。一次他回官桥老家,到了他小时候放猪、砍柴的南山上看了看,变化很大,他很高兴;又看到他一个亲侄子当了村支部书记,心里挺安慰的;再一打听,他好喝人家的酒,气又不打一处来。他教训他侄子:“你喝了人家的酒嘴就软,人家说杀一棵树能杀十棵,说杀碗口粗的树能杀水筲粗的一棵。”后来,他对友人说:“什么我都骂了,就是没骂娘,因为他娘是我的嫂子,老嫂比母,我能骂我嫂子吗?”将军对晚辈真是严中有爱,关爱有加。

          王建青身居高位,严格自律,从不以权压人。1977年6月上旬,王建青的二哥被拖拉机撞倒不幸身亡。王建青得知后从南京赶回来,处理丧事。家里人满指望有将军出面协调,准能向肇事者多要点钱。谁知,不但将军没有这样做,还不允许家人这样做。他说:“都是贫苦农,不要欺负人家;咱难过归难过,谁愿意出这事?不要多和人家要钱,咱不能忒利巴了,姿态要高一点。”为这事,家里人都埋怨将军,认为将军“胳膊肘子向外拐”,“好光”沾不上一点。

          王建青酷爱书法,文房四宝随身带在身边,人们向他求字,他往往先问是干什么的,根据人家的职业、身份,题写相应的内容。一次,王建青应老战友曹礼琴之邀作客泰安。泰山老干部活动中心的一位大师傅求他写一副字,他欣然命笔。这时,他的医生(也是儿媳,姓王)对他说:“不能写字了,你的血压今天又升高了。”他说:“这几天,人家厨子给咱办这么好的菜吃,又是牛肉,又是大葱大酱,尽吃了些长劲的东西,人家要个字还能不写?”他把手杖往儿媳的面前一放,象个老顽童,说:“你打我吧。”王医生也很灵透,拖着腔笑着说:“打不得!打不得!小兵不能打首长,媳妇不能打公公,医生不能打病号。”这个十分有趣的场面,把大家都逗乐了。

          乡情,是一杯陈年老酒,存储越久,越浓烈香醇。每当踏上故乡的土地,将军就把所有的身外事都统统忘却了,好像年轻了十多岁。每次回到家乡,他都要到儿时玩过的地方看一看。他总喜欢倒背着手站在荒野上,心情极好地告诉周围的人,他曾在哪个沙丘上偷过人家的花生,曾在哪个深水潭里摸过鱼虾差一点被淹死,曾躲在哪个山洞里与伙伴们商议打游击,等等。他边眉飞色舞的同随行人员高谈阔论着,边细心地观察着田地里劳作的农民,并且毫无避讳地将乡亲们递给他的花生统统吃掉。

          走遍大江南北,将军最爱吃的,还是家乡的煎饼卷大葱。一次,将军领着随行人员兴致勃勃地去旧关乡政府参观,没想到在安排吃饭时出了问题。乡党委的肖书记,一时不知拿什么东西招待这位大人物,又不好问他,于是就怂恿着将军的家属去问。正同周围的人聊得热火朝天的将军随口说:“我吃煎饼卷大葱。”肖书记不相信,以为老人的家属诳他,就一个劲地去问。到第三次问的时候,将军大发雷霆:“问什么问?我就要吃煎饼卷大葱。”没办法,肖书记只好跑到家属院“借”了一些煎饼和大葱,又派人到十多里外的羊流食品加工厂买来大酱。当肖书记看到将军蘸着大酱吃煎饼卷大葱,吃得那么香甜可口时,心中才松了一口气。临走时,肖书记送来一箱精心挑选的煎饼。将军爽快地说:“谢谢了。家乡的煎饼,还是得收下。”他对家乡的一往情深溢于言表。这时,将军的家属要掏钱付款,将军一点手杖,说:“已经谢过了,怎么还付钱呢?”忒

          周围的人们,都被这幽默的将军“点”得哈哈大笑。

          将军拜谢恩人的故事,让人听来荡气回肠。在官桥老家,有一位卢老汉对将军的整个家族有救命之恩。当年,由于王建青当八路打鬼子,敌人经常到官桥村抄家、抓抗属,他的亲属在家里呆不下去了,到处东躲西藏。1942年的4月份,盘踞在官桥以西望返岭据点里的鬼子,再次策划要将王建青的家人一网打尽。这位卢老汉,正在据点里当差,得知消息后,冒着被杀头的危险,给将军的家人通风报信,才使得将军的家人连夜逃脱,辗转到滨海投奔王建青去了。当将军领着他的大儿子和儿媳去拜望卢老汉时,将军让时任江苏省交通厅处长的大儿子在满是玉米秸、鸡屎的老宅屋檐下,郑重地给卢老汉跪下磕了三个响头。这倾金山倒玉柱般的一跪,跪得卢老汉老泪纵横。将军也含泪动情地说:“我们整个家族世世代代都欠着您的情哪!”据说,后来卢老汉去世时穿的寿衣,就是将军送给他的。在农村,这也许已是最高级别的报恩方式了。

          1989年深秋,王建青最后一次回到故乡。已是78岁高龄的将军,满目望去,看什么都是亲的。将军的唯一愿望,还是要到他小时候放猪、打柴的南山上再看一看。当时,将军身患重病,步行已是很困难了。乡亲们一合计,无论如何也要实现老将军的心愿。他们找来一把老式椅子,在椅子两边分别绑一根长长的扁担,做成临时“轿子”,挑选4个中年汉子,稳稳地把将军抬上了山。将军异常兴奋,一会儿指指这,一会儿看看那,饶有兴趣地叙说着仿佛就在昨天的一件件往事。直到要回去吃饭了,他才恋恋不舍、一步一回头地让人抬着下山。

          一天,将军忽然想起打游击时的一位老战友,想去看望一下。这位战友是果都毛家庄的,到村子一打听,早已去世了。将军十分伤感,不听劝阻,执意要去墓地亲自祭奠。他特意让人制作了一架小型花圈,放在轿车内。轿车一直开到墓前。将军在众人搀扶下步履蹒跚地挪到战友的墓前,亲手摆放花圈,缓缓地行了一个军礼,伫立良久,不知何所思,不知何所忆,久久不肯离去。

          王建青身经百战,屡立奇功;身居高位,却从不张扬。1984年10月,新泰党史办的领导到南京看望他,叙起往事,称赞将军劳苦功高。他沉思半晌,口占一诗:

          汗马将军莫自夸,沙场勇士倒如麻。

          功劳应是归群众,亲爱健儿捐国家。

          他说:“写党史,一定要实事求是,不能夸大抬高个人。我没想到我能活到今天,可有多少人却死在了沙场上。想想他们,我们这些活下来的人再去论功争高低,有意思吗?”在场的人心灵一颤,肃然感佩。

          将军有着浓浓的甚至偏狭的恋乡情结。生前曾多次这样说:“我要死在家乡,我哪里也不死,要死就死在家乡。”他对家乡的景、物、人都有着深厚的感情,他对家乡人民的爱,是难以用语言来形容的。

          将军是一个情感丰富、目光深邃的人。1989年回乡时,将军特意从南京带来数百株小柏树。他从中挑选出三株,亲手植在故乡的小学校里;他希望家乡如柏,永远长青;乡亲们亲切地称之为“将军柏”。剩下的数百株柏树,将军全部赠送给了新泰市青云山烈士陵园;因为,那里长眠着他许许多多的战友;因为,将军也向往在将来的某一天,他要与他的战友们同眠于故乡的青云山下。

          将军一生从未给亲属谋过私利,而一直耿耿于怀的,却是没有为家乡的父老乡亲办一些大事。将军的遗嘱感人至深:“我对不起家乡的父老乡亲,我死后将骨灰分为两半,一半从长江大桥撒入长江,以此纪念我担任南京军区工程兵政委时为修建长江大桥而牺牲的战士;另一半安葬在家乡。将我生前居住的南京市宁海路2号的将军楼上交国家,儿女各自谋生,不得向组织提出任何要求。”这就是一个革命家、一个真正的共产主义战士的伟大胸怀!

          将军恋故里,父老爱将军。家乡人民常常以将军为荣耀。将军去世的消息传到家乡,人们十分悲痛。乡土诗人郭玉贞的诗《哭建青表兄》,表达了父老乡亲的痛惜之情:

          惊闻噩耗寐难成,泪下龙钟哭老兄。

          恨未金陵听夜雨,痛知玉体赴仙瀛。

          一生浩气千秋照,两袖清风百世明。

          功烈永存华夏地,干城星陨石头城。

          后来,按照王建青的遗嘱,将军的一半骨灰撒入长江,另一半安葬在新泰市青云山烈士陵园,与众多革命先烈同眠于英雄山下。1991年,新泰市委、市政府作为重点保护文物,专门为将军修墓树碑立传。2009年清明节,王建青的儿女们将其母亲郭立前的骨灰从南京迁来,与父亲的骨灰合葬在一起,并重新树碑铭文。新泰人民的骄傲——王建青夫妇,终于魂归故里。

          王建青的夫人郭立前(1918--1986),新泰县羊流沟西村人。1942年2月参加革命,同年10月加入共产党。抗日战争时期,随军任区妇救会会长,不畏艰险,组织广大妇女参加对敌斗争。解放战争时期,随军任师民运干事,为保障部队后勤供给做了大量工作。解放后,历任华东军区司令部幼儿园指导员、二十军和南京军区工程兵机关家属委员会主任,为培养教育革命后代、做好部队思想工作,付出了巨大心血。

          王建青夫妇育有一女五子,将门虎子,各有所成。长女王滨;长子王洪武,曾任江苏省交通厅处长;次子王洪光,曾任装甲兵工程学院院长、总装备部通用装备保障部部长,2005年12月任南京军区副司令员,2007年7月晋升中将军衔;三子王洪高,曾任南京军区印刷厂厂长;四子王洪星;五子王洪全。

          自幼追随王建青参加革命的郭涌先生,缅怀将军的丰功伟绩,曾赋诗一首:“一生尽瘁为黎庶,叶落归根故土中。邑人羊碑今继在,里人瞻之泪沾胸。”表达了对将军的无尽思念。

          开国元勋,功彪青史;一代将帅,风貌犹存。王建青将军渐渐远逝了,天堂里又多了一颗璀璨的将星。留在故乡的,只有深切的缅怀与无尽的感恩。谨拟小诗,以志将军百年诞辰:

          新甫苍松劲,汶水西流疾。

          海岱闻虎啸,齐鲁瞻鹰击。

          佼佼王建青,适逢大天时。

          国破山河黯,入党挽危急。

          烽火徂徕壮,抗倭举义旗。

          孤胆入虎穴,凛然斗顽敌。

          辗转鲁东南,百团大破袭。

          挺进苏豫皖,淮海血战激。

          江防一夜破,雄师大追击。

          淞沪惨烈战,勇士何所惜?

          执柄空降旅,精兵如云集。

          开国论功勋,将星有其一。

          天堑变通途,虹桥无伦比。

          一生真无私,忠于毛主席。

          滚滚长江去,巍巍丰碑起。

          江山存浩气,千秋留传奇。

          将军百诞至,煮茗长歌祭。

          歌罢复鸣诗,聊表尊崇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