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部落安 然

    西塘,西塘

     

    生活着的千年古镇

    西塘,地处江、浙、沪金三角,属浙江省嘉善县。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五世纪),这里是吴国与越国的交界处,有“吴根越角”之称。那时,吴国大将伍子胥在此兴修水利,挖凿河道用来运兵,由此开辟了水乡古镇的雏形。故而西塘古称又叫胥塘,斜塘。由于水陆交通便利,至元代,西塘已形成了大规模的集市,明末清初,更是成为江浙一带的工商业重镇,吸引了各地客商前来贸易,有的就此落户,大兴土木,修宅造屋,在西塘留下大片的明清建筑。这些建筑至今保存完好,成为反映明清时代市井生活的活画卷。

    不足2平方公里的西塘镇区,有9条河道穿镇而过,把镇区分为8个部分,这8个部分又被数十座古桥相连接,形成疏密有致的一个整体,古称“九龙捧珠”、“八面来风”。 里仁港、烧香港、雁塔湾,水巷风光无限。

    有水便有桥。西塘的桥梁历史悠久,最古老的建于宋代,其它大部分建于明清两代,古桥造型风格各不相同,望仙桥简约朴素,卧龙桥繁复精美,送子来凤桥结构独特,充分体现了不同时代的审美观念和桥梁建筑艺术。虽经历数百年风雨,古桥仍在西塘人的现代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进入古镇,但见小桥流水,舟楫往还。

    由于水道纵横,镇中房屋均依水而筑,街衢大都临水傍湾,浓郁的水乡气息扑面而至。当年到西塘经商的,有许多徽商,西塘的民宅也以徽派风格为主,白墙黑瓦,飞檐翘角,大户人家的封火墙重重叠叠。这里人多地少,民居的密度也极大,一家紧挨一家,民宅间留出狭长的弄堂供人通行,因此,西塘的弄堂也极多,有120多条,种类也极多,有明弄、暗弄、水弄、陪弄等等,各有各的用途,各有各的特色,走在弄堂里,就好像穿梭在时光隧道,幽深的弄堂会引人进入悠长的历史。

    西塘自古商业发达,至今仍是如此。保存完好的古街古巷遍布镇区,店铺鳞次栉比,都是砖木结构的老房子,石板街狭窄光润,店招洒旗随风飘扬,一派古色古香。

    西塘以“三多”著称,一为桥多,二为弄多,第三,则为廊多。烟雨长廊为西塘一宝,是其它水乡古镇所没有的景致。廊棚沿河而建,自民居屋檐向河沿斜斜延伸,顶部覆瓦,下有圆柱支撑,圆柱间高悬大红灯笼,每到夜晚,红灯点亮,投影河中,整个西塘一片流光溢彩,明艳照人。西塘有廊棚1300余米,分布于镇区各处,沿河道走势蜿蜒铺展,有的长达千米,有的短短数米,可起到遮阳避雨的效果,方便居民出行。有的廊棚下砌有石栏石凳,可供游人歇脚观景。

    西塘不仅有优美怡人的自然风光,人文气息也十分浓郁。历代文人墨客都曾流连西塘风光,留下大量优美诗歌,近代著名诗人柳亚子及南社社友曾多次在西塘聚会,西园雅集、乐国醉吟,亦成佳话。西塘民间文化积淀也颇为深厚,手工制造业是一大特色。镇中繁华的商业街上辟有多家民间博物馆,有纽扣博物馆、瓦当博物馆、根雕博物馆、黄酒博物馆……,形象而系统地展示了古老的传统工艺制造流程与发展轨迹,是人们增长见识、了解古镇的立体教科书。

    西塘,因其完整地保存了大量古迹,并使这些古迹焕发出生命活力,而被誉为“生活着千年古镇”,又被人们称做“中国最大的水乡古镇”。

    历史隧道与空中楼阁

    西塘的古老,体现在那些深深窄窄、斑斑驳驳的弄堂里。弄堂分明弄、暗弄。区别在于:明弄没有顶,抬头可见天;暗弄有顶,这顶可能是屋檐的延伸,也可能是过街楼,或是楼与楼之间的通道。有时,一条弄堂中,既有明弄,也有暗弄,光线被分隔成一段一段,明明暗暗,有种说不出的朦胧味道。

    西塘过去有许多富贾大户,这些人家的宅院常常有五进七进之多,每进都有天井,因而房子的围墙就格外地长,围墙外留出供人行走的通道,就形成了弄堂。西塘的许多弄堂是以弄中大户人家而起名的,如西街上的苏家弄、计家弄、叶家弄,这三条弄堂都长约百余米。

    弄堂可说是外界与西塘古镇相通的桥梁。游客在新镇区的汽车站下车,首先看到的是现代气息的大楼、新村和马路,摩托、轿车来来往往,市声喧闹,与一般城镇无异。这时心里难免狐疑,以为古镇名不副实。等到走进一条条弄堂,心绪才稍稍安定。弄堂狭长,陈旧但却清爽,石板与墙缝间苔痕斑斑,两壁高墙露出块块青砖,一望而之岁月久远。脚步踏在古老光滑的条石上,古镇的感觉由脚底向心头传递。青砖高墙消减了喧闹的市声,弄堂上方的天空,被突出的屋檐和高低起伏的封火墙切割,变得狭长陌生。一路走,一路好奇地张望,忽然,在迈出弄堂的一瞬间,眼前像变戏法似的出现了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窄窄的石板街,砖木结构的老楼,鳞次栉比的店铺,店招飘摇,红灯笼高挂……。西塘的弄堂,就是这样横跨古今。

    西塘全镇有弄堂120多条,长100米以上的有5条,最长的是位于北栅街的四贤祠弄,长236米;最窄的位于环秀桥西,野猫弄仅0.3米;最宽的是烧香港北岸高阶沿李宅大弄,可容5、6人并排行走;最短的弄在余庆堂内,不到3米;而名气最大的弄是石皮弄。

    石皮弄,在西街西部,位于镇上著名的古迹种福堂和尊闻堂之间,有 “江南第一弄”之称。弄内铺设166块石板,全长68米,最宽处1米,最窄处只有0.8米。行人迎面交汇,必须侧身而过,稍微高大一点的人,只能钻进弄中人家的屋檐下让路了。石弄两壁是高高的封火墙,站在弄中向上望,天空成了一条线,因而也有人称此为西塘一线天。弄里的石板,每一块厚度都不超过3厘米,被工匠削凿得整整齐齐,好像石头的皮肤,石皮弄之名由此而来。平整的石板巧妙地掩盖了下面的下水道,即使下暴雨,弄里也不会积水。石皮弄的建成时间与种福堂相同,距今已有三百年历史。石皮两边青苔丛生,绿了半截墙脚,壁上墙粉剥落,青砖累累,无处不显示出历史的痕迹。即使是炎炎夏日,弄里也是凉风习习。石皮弄两壁有些窄小的门户,那是人家的侧门。有几块墙壁被涂黑了,成了黑板,上面写着字,还有随意的涂鸦。这些字和画也许有人看,也许没有人看,看不看都没有在意,但写字画画的人知道它的存在,这就够了。如果有人看后会心一笑,那就是意外的收获,对于写它和看它的人来说。

    在古镇中时时见弄,处处见弄。有的是几户人共用一个弄堂,作为门户;有的弄堂黑洞洞的,让人心生畏惧,不敢进去一探究竟;有的人家进门就是一条弄堂,幽暗逼仄,进去以后豁然开朗,才发现别有洞天。还有许多前通街后通河的弄堂,叫水弄,水弄的尽头连着河埠头,供人浣洗取水、上下船只。陪弄是大户人家建筑的一部分。旧时大户人家等级森严,只有主人和尊贵的客人才能在天井中直进直出,佣人只能走陪弄。陪弄在宅院中前后贯通,有门与每一进天井相通,一边紧贴围墙,一面紧挨开井和厅堂。有的陪弄除了与天井相通的门,全部封闭,弄中非常幽暗。有的陪弄在内侧墙上开有花窗,即可采光,又增加了装饰效果。

    走进西塘,你会发现自己置身于弄堂的迷宫。特别是在清晨或是黄昏,弄堂内寂静无人,墙阴深深,朦胧的雾气缓缓飘动,散发出一股神秘的味道。事实上,弄堂的排列是有规律的,弄堂附着街巷而存在,街巷是躯干,弄堂是一条条延伸的脉络。小镇的弄堂虽然古老,却充满了活力。

    中国人嘲笑某人想法不切实际,就会说他在造“空中楼阁”。然而在西塘,却到处可以见到空中楼阁。它们矗立在弄堂上方,将两边的园子或房屋连接起来。从这个功能上说,它们是陆地上的桥梁。西塘人把这种空中楼阁叫作家接弄,或过街楼。有的过街楼只是单纯地起连通弄堂两边建筑的作用,比如西园的家接弄,雕梁画栋,飞檐翘角。有的过街楼则被作为居室,可以住人。身处过街楼上,视野非常开阔,坐在楼中,听行人自脚下穿行,十分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