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部落陈鸣鸣

    七夕,巧在何处?

     

    慕雪

    七夕,在中国的节日里有着神秘和温馨的色彩。在中国,很多人从小是听着“七夕”的故事长大的,葡萄架下,朗朗星光下,看银河贯通天宇,有多少中国人,心中有一份梦想,就是希望千年前的牛郎和织女能够穿透银河的阻碍,幸福团聚。尽管牛郎和织女是神话中的人物,但是,这个故事,贯穿了中国人对家庭的美好梦想,只要是忠贞不渝的爱情,天宫也会开恩,王母也会准许,让一对有情人会面于鹊桥之上。

    牛郎有点迂,迂得可爱,织女有点痴,痴得动情。被演绎了多年的神话,在现实世界里还有没有意义呢?只要是中国人,只要是听过这个故事的,都愿意在七夕节来临之里,或亲自祀奉,或积极参与,或寄情于景,或言之于人,来表白自己对忠贞爱情的神往。

    七夕的故事,为何如此深入人心,因为中华民族,是一个勤劳的民族,人民在男耕女织的社会,就信奉家庭的牢固、夫妻的恩爱,才是人生的美景。一切的付出,一切的辛劳,为了一个团聚的家,为了一个温暖的情。中华民族传统的观念里,夫妻恩爱,一生一世,不论碰到多大的灾难,永不分离,是伦理和实践的总结。家和万事兴,是中国的传统家庭、夫妻准则。

    七夕的美好故事,在现实世界里,到底还有没有意义呢?经历过爱情、家庭波折的人,有点麻木,对别人的家庭,对牛郎和织女是否见面,对七夕是否吃一种食品叫“七巧”有点心不在焉,但是,还是会在中国大陆、台湾风起云涌的七夕节氛围里,如约奉上对爱情、对团聚、对幸福的理解。七夕节有一股魔力,因为这是夫妻历经磨难后的重逢,就像罗密欧和茱丽叶,这是被阻绕后而产生的爱情奇葩,它的果实经得起人世间沧桑的磨砺,在爱情的银河里象征着不畏艰难险阻的重逢。

    七夕的爱,情浓于何处?是爱情战胜磨难的典范。就像人们现在时髦地讲:“不经历风雨,何以见彩虹?”经历风雨过后的爱情,弥足珍贵,在天老地荒中,人们把织女置放于天庭,每年都有与牛郎见面的机会,也是希望爱情和家庭,生死不渝,万古长青。一个长久的爱情故事,伴随着中国人的理念,即使是雷劈电闪的的磨难,也阻碍不了对家庭重逢的刻骨向往。

    古时候,战事频发,人民劳碌,夫妻聚少分多,有一个美好的神话支撑,是古老中国人民对爱情的美化。故事的本身是凄美的,但何以经过历朝历代,流传至今,而且形成习俗,形成一个特定的节日,在如今的中国越炒越热?说明爱情是神秘的,它一直在滋养着人们的神经;爱情是朴素的,一直在考验着追求的人们;爱情的确是永恒,有的人,需要一生来寻求爱情。尤其对于一生寻求爱情的人们来说,有一个故事,贯穿着爱情永恒的主题,是坚固的精神支撑和向往的美好蓝图。

    七夕,巧在何处?七夕节的时候,民间吃一种食品叫“七巧”。七夕的主人公,牛郎携子女舀银河水,是名巧夫;织女织宫庭云锦,是名巧妇;天庭准许相会,是种“巧会”,讲故事的人,神通广大,让故事流传百年而不衰,是名巧匠。这也是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而演绎成的一则故事,在当今的“风火轮”岁月,人们就借着这股“巧”劲,汇集自己对爱的神往,对爱人的珍惜,将对家庭永不言弃的诺言,写在心上。

    (2013-7-18)